从盲人音乐家谈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2009-04-07 03:24琚丹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内心

琚丹红

【摘 要】在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盲人钢琴演奏家金元辉与盲人歌唱家杨海涛的精彩演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思索,使我们更加认识到重视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盲人音乐家 内心 音乐听觉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辉煌的年华,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胜利成功,使得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其中,使人难忘的是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盲人钢琴演奏家金元辉超越技术的演奏,取得了“完全听不到技术痕迹”的高度评价。盲人歌唱家杨海涛一曲《天域》的绝唱把人们带到了音乐的仙境。

沉思之余,笔者想到的是很多盲人音乐家他们都表现出了超人的音乐天赋与才能,他们对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对音乐创作、诠释、表现上,都展现出惊人的灵气。孙岩三岁失明,凭借音乐天分与毅力在钢琴演奏上屡创辉煌;一曲《二泉映月》奏出了瞎子阿炳的内心凄楚;歌唱家波切利用自己博古通今的嗓音魅力被光明世界称为穿透黑暗的灵光。

还有失聪的音乐宾比失明更艰难地从事着有声的创造。自己一点也感知不到“声音”,但却深心地献出美妙的音乐,可谓神奇。聋哑小姐妹吕香凝(1992年生)、吕佳璇(1998年生)肜古筝音乐艺术征服了广大听众。音乐大师贝多芬,虽然是在而立之年失聪,但他的辉煌是产生在他创作生涯后二十年的成熟年代里。他活了57岁,但他在失聪的后25年里,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音乐财富。大家很熟悉的另一个失聪的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他的伟大杰作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就是在失聪的情形下写的。当作品公演时他的耳朵已经完全听不到了。

我们简单地举出几例,是想提供大家一个思索的流脉。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使这些看不着、听不到的残疾人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创造出不朽的音乐呢?诸多方面不想赘述,只想揭开内心听觉这一章,窃一隅,探讨一下内心听觉的培养对音乐人的重要性。

一、内心听觉的形成与丰富的重要性

谈“听觉”都是对具有健康健全听觉的人而言的。《乐记》对音乐的本质有精辟的论述,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说:声音的产生,是人心情动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这种情,是外界事物刺激的结果。再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由内心形成并发出的声音,形成一种有情感的内容的旋律就成为音乐。实际上,这段话肯定了人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与丰富的内心音乐听觉,才可以创造出优美的音乐,供演奏者和歌唱者去表现、去点化。

先天耳聋的人是无法感知声音的存在,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贝多芬、斯美塔那之所以能在失聪之后写出不朽的音乐作品,那是因为在他们失聪前头脑里已经储存了大量的丰富的音乐信息,他们有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已具备了成熟的音乐表现手段。他们失聪以后之所以能够继续从事他们所热爱的音乐创作,这显然是利用了过去所积累的丰富材料和敏慧的听觉经验的高度修养以及强有力的音乐想象力和深刻的音乐逻辑手段。他们的耳聋,迫使他们利用了听觉表象的综合及纯理智的非感性的发展。因此他们失聪后能熟练地构思音乐作品,轻车熟路地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做出合理的安排,并进行生动的配器,让交响乐队演奏出激情十足的音乐。这应该归结到他们早已具备了非凡的内心音乐听觉的缘故。可见,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是多么地重要。同样,一个成熟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在他们进行二度他作时,也必须具备丰富而成熟的内心音乐听觉。包括三度创作的听众也应是如此。

我们解决了对失聪者创造音乐之谜后,就不难认识失明者的音乐活动。因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甚至超过常人。我们的标题是“从盲人音乐家谈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笔者认为,盲人音乐家由于失明,他们在生理转位上来讲,他们获得了更好的听觉感觉。社会常见的盲人,从事器乐演奏为多数,如弦乐、吹奏乐、打击乐等;其次是唱歌,作曲和指挥较少。现代出现了更多的钢琴演奏家。须知钢琴演奏要比掌握演奏单旋律的乐器更难。演奏钢琴对于盲人第一个困难是看中到谱子,复杂的和声织体、复调音乐,全靠听觉记忆,这就需要盲人具备高超的内心音乐听觉和记忆,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艺术工程。我们看到不少对他们的评价多是“天才加毅力”,他们在这一艺术天地里,要比常人的付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常言道“聋哑眼更亮,眼瞎耳更聪”。笔者叫它“器官转位”。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先天失明的人,听觉和触觉都非常好。所以,盲人有从事音乐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是说,他们敏慧的听觉更易积累丰富的听觉审美经验,形成强有力的音乐想象力和深刻的音乐逻辑手段,以提高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当然,这一心理过程对任何从事音乐实践和音乐欣赏的人都无异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心音乐听觉培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人的审美感觉分五个方面: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最重要的是听觉和视觉。人们靠听觉去感知声音,那么对人最重要的声音如天籁之音、分音、心声。一切大自然存在的声音都归为天籁之音,如流水声、鸟鸣声、雷电声等等;分音是人们最熟悉最眷恋的声音;心声是每个人的私秘,是个人感情所致,不易使人所知。这些声音的综合物便能刺激人的内心听觉,逐步积累,向音乐靠拢,如“声成文,谓之音”。那么人的听觉对音乐所感知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节奏、旋律、和声。在大自然界有很多节奏象征着生命,如动物心脏的跳动、脉膊的律动、劳动的节奏、滴水的节奏等。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学有节奏的音乐是不完整、无生命的音乐。因此,节奏对内心听觉的培养是第一重要的。

旋律,是用节奏统治的,由高低音、长短音组成的音乐,它比单一节奏更有内含,更具备一定的情感,更能感化人心。和声有各种性质的和弦构成,在节奏的统治下,在旋律的掌织和连接下,它就此单旋律更具有哲理性和振憾力。

1.内心听觉节奏感的培养

前面我们曾说,有很多节奏象征着生命,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存在着节奏,就是运动着的节奏都是生命的存活。因此,节奏和律动对人类是相当重要的。人内心听觉对节奏最敏感,最易记忆,最容易在大脑中形成音乐表象。这种音乐表象,出就是记忆,它把审美实践得到的节奏信息加以归纳、分类,变成内心音乐听觉,当下次遇到这种节奏和律动时,这种内心的经验储存就会外化出一种自然的、下意识的本能比照,去识别节奏、律动的特征。如此反复实践,就会不断提高内在节奏感的修养。经过长期培养和实践的人会准确识别音乐是三拍子、四拍子、单拍子、复拍子,就是以上原因。

2.内心听觉旋律感的培养

旋律是在节奏的统治下,由高低间、长短时值组成的音乐。旋律线条的形成,以及旋律的调式调性的确定,是在多种因素促使下形成的。如旋律中音的高低、长短,音的跳动和级进,都是因人的情感、情绪而定的,而调式调性的确定,虽与人的情感情绪也有关,但主要是因人群生活的习俗、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定的。如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调式调性。而旋律线的形成与人的情绪有直接关系。激昂肯定向上,悲愁就会向下,心情好就会跳荡,心情不好就会跌缓。由于人的情感特征,就会创造出许多不同的丰富的音乐作品,又因为人的内心听觉具备识别这些音乐的功能,所以,一旦听到这种音乐,人的内心音乐听觉会立即感知,并进行各种分析和筛选,留下最美好的东西。这是因为人的内在旋律感在长期音乐实践中早已具备了对音高的感知,对节奏的感知、对音色的感知,对调式调性的感知。

3.内心听觉和声感的培养

内在和声感,是内在音乐听觉培养的高级程度。这是因为让内心音乐听觉去感知、分析、记忆和声是一件很难的课题,不是每个热爱音乐的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必须经过专门技术的培训才能达到。和声、多声部、和弦、这些不同的术语,有着不同的概念,内心听觉的直感会听出,很多个音一齐响,然后再仔细分析,辨别有几个音?都是什么音?例如上视唱练耳课,老师在钢琴上弹出几个和弦,学生首先要先说出是“三和弦”,老师会问:“是大三?小三?”学生会根据和弦的色彩辨别出是“大三和弦”,理由是协和明亮。那么,我们可以从色彩功能上听出“小三和弦”协和而暗淡;七和弦不稳定;九和弦不协和,并伴随有焦躁不安的感觉。

和声音乐主要表现了音乐作品纵向的结构与情绪,由于使用了多种和弦色彩,因此,它使得音乐的表现能力更为宽广深厚。在音乐内容上更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和思想性。没有一部交响乐是单旋律的,它即有优美的旋律性,又有丰富的的和声性。一部交响作品,就象一部小说,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因此,它更打动人、更吸引人。如果我们经常欣赏交响乐,学会使我们的内心音乐听觉更加丰富,更为成熟。

音乐是时间艺术,它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它展现在一段时间中;音乐又是表情艺术,它是以表现内心情感为特征的艺术,它最大的审美特征是听觉对声音的记忆与再现,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已经感知过的,或正在感知的内心听觉的心理活动去完成。常人比盲人更优越的是多了一双眼睛,可以视谱,帮助记忆,盲人只能听和摸。人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产生了音乐知识的质量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水平。因此,我们说音乐人必须重视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并不断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内心音乐听觉。

猜你喜欢
内心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内心戏
你的内心到底有多强大
慢下来,静观自己的内心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狱中忏悔录1“奢靡享乐让内心不断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