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丽虹
【摘 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其原因:(1)对创造力及创造过程的了解;(2)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动机的研究;(3)寻找具体而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而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一、对创造力构成要素的理解
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后Dw麦克隆(1962)对数学和建筑学方面有创造力的人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
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力的产生是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创造动机以及创造人格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
所谓领域技能,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在美术创作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技能,就是让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
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于是,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的“小步子教学”成为常用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要解决矛盾,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对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幼儿在纸上涂鸦并给涂鸦命名时,他已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
三、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
创造技能,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包括认知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其直接影响创造的水平。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学积极的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教学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学生不能驾驭想象,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创造的技能,如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神经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1)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外来的观念。对此,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破除权威的神秘外衣,为学生建立起对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
(2)敢于冒险。这是与勇敢相关的心理品质,有些学生喜欢循规蹈矩,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给定的步骤去做,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不敢逾雷池一步。这与怕失败心理密切相关。针对这类学生,开展一些泼洒、涂抹的游戏,并通过想象给以命名,以审美或旁观的态度去对待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
(3)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4)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就半途而废。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力构成要素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这四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侧重,但不可分割;有层次,但没有先后。在技能学习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在创造中也有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