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指出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文化 身势语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连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效的交际取决于非语言信息。对非语言信息的无知会造成不完整的交际。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一起构成了整个交际过程,它们相互补充,同时又各具特色。至于何谓非语言交际,众说不一。总的说来,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流的所有符号。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流的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言语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身势语主要包括空间支配、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经常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二、空间支配
人们支配和运用空间作为交际的情况称为人际空间学。兽类、鸟类、鱼类都有各自的“势力圈”,人和其它动物一样,也有其势力范围。霍尔博士对此提出了4种界限:亲密距离(0~45cm),适合于夫妻及情侣之间;私人距离(5~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亲戚间的交往;礼貌距离(120~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性事务的场合之中;一般距离(360~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从霍尔博士这4种分法中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而互相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得多。这是因为西方人看重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空间扩展为集团或家族的空间。在中国,西风东渐以来,通过新闻媒介和与外国人的广泛接触,东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年轻一代变得较为开放,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既保留着固有的东方文化习惯,又能接受外来的西方习惯。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也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力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教室的布置都一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感。历代皇帝的金銮殿总是建在最高的平台上,以便皇帝高高在上接受群臣的跪拜。东方人的跪拜鞠躬,西方人的屈膝行礼,都是用降低自身高度的举动来表明位卑的身份。此外,座次的排列也能显示出地位的优越。如果召开大会,核心领导人物总是坐在公认为首位的位置上。其他人坐得离该领导远还是近则可表明他们地位的高低或与该领导的亲疏关系。在中国,长辈总是坐在桌子上首,俗称“朝南坐”。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手势语都是非言语交际手段。在交往中,人们可以同时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表达感情、传递思想。面部表情是一种表示感情的身势语。它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与意向的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面部比言语能更快地表达人的情感。实际上,面部是人类将自己的感情与态度传递给他人的最重要的非言语途径。同时,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他人感情的直接方式。面部表情也存在文化差异,因人、地而异。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的面部表情是有差异的。中国人的笑常常令英语国家的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是尴尬。即使当中国人向西方人表达他们的遗憾、失意甚至愤怒时,他们也会以笑来表示。面部表情也因人而异。在美国,有某种种族背景的人可能用面部、手多于其他地区的人。英语国家的人在说了谎时常常有掩嘴的习惯。当中国人在与他人交谈时因为担心嘴中有异味或出于其他原因,有时也捂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举动很容易被西方人误以为在说谎。
四、目光注视
近代西班牙哲学家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视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的灵魂”,到音乐歌谣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怀特教授讲过其来华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和朋友乘电梯下楼,途中进来一位漂亮的少女。教授的朋友上下打量着她,那少女的脸一阵红似一阵。当电梯门开时,那个少女一边跨出电梯一边回过头来对教授的朋友吼道:“你没见过女人吗?——你这个老色鬼!”望着气呼呼走出电梯的少女,他不解而狼狈地问怀特:“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错就错在“贪看”——紧盯着别人看意味着在用目光“抚摸”对方的身体,从而触犯了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规矩。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中国人把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当成是不怀好意或一种明显的挑战。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沉淀造成的视向差异同样不容忽视,非语言现象也要放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
五、结束语
一种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或民族的内心深处,别的社会或民族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得透,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认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100年前,跪拜叩首是中国人常用的礼节,随着历史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这种身势语已被握手、挥手及拥抱等“文明礼”所替代。可见文化的时代性有着超越民族性的一面,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根,又要努力追赶时代潮流,不断用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民族文化的传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王炯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