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货币思想

2009-04-05 11:39沈端民
关键词:千金李白黄金

沈端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李白(公元701~762年)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政治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1]。如何“大定”“寰宇”、“清一”“海县”?“大定”和“清一”是“愿为辅弼”所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这个“政治举措”最深厚的力量存在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基础之中,也可以说存在于体现、代表当时当地经济基础的货币之中。古人称钱(货币)为“泉”的深刻意蕴是:泉水的生命在流通,只有流通,它才能产生活力。李白形象地阐述了这个道理: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强有力地抓住有关政治举措,并从而抓住其举措得以实施的关键──货币在流通中所产生的巨大活力。《李白诗集》中谈及货币的有七、八十处之多,其中谈“黄金”(如“黄金买醉未能归”等)约四十处;谈“千金”(如“千金散义士”等)约十处;谈“钱”(如“尽付酒家钱”等)近十处;还有谈“珠玉”(如“随风生珠玉”),谈“布帛”(如“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谈“银”(如“梧桐飞金井,一叶落银台”等)与货币密切相关的句子多处。这里之谓“黄金”、“千金”、“钱”、“珠玉”、“布帛”、“银”等都是货币总概念中的特定内容,都是具有交换商品职能的信用符号。李白在这些谈诗句中,一反传统的俭约守财观念,明确表达了要积极发挥其作用,为人类的需求服务的思想。

一、“莫使金樽空对月”,充分利用货币的使用价值以福利人

货币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怎样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呢?实践说明,货币停滞不动是无所作为、一钱不值的,反之,流速过快、自由泛滥(即肆意挥霍)也是没有益处的。只有按客观规律流通,它才能表现其价值,才能服务于人,造福于人。李白艺术地阐明了货币这一特点。《将进酒》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第一、二句话中的“金樽”、“斗酒十千” 都标识着货币价值,是实物货币的代称。其深刻含义是,货币的价值产生于流通,流通具有不稳定性,瞬间即变。因此,人们不要让“钱(或谓“实物货币)”“空对月”,即不要让它空空流逝,白白浪费,而要让它在流通中充分实现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或在精神上使“人生得意”,使其心灵得到慰藉;或在物质上像“平乐”之“宴”那样鱼肉禽蛋丰富多彩,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使其肉体得到充分的享受。有意思的是,李白意味深长地引用了陈王曹植的故事以为追求。三国时的曹植,曾封为平王,颇有钱财。他在《名都赋》中说自己身带价“值千金”的“宝剑”出游,尽显骑射之妙,尽享游骋之快,“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他虽然钱财很多,但志向上却受到了巨大的压抑,情绪低落,心情不快。压抑是爆发的动力,曹植一有机会便大把花钱以伸忧郁愤慨之气。李白也有相似的遭遇。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常常用“黄金散尽”的办法以发泄自己“不得开心颜”的愤懑。李白遥通曹植的心灵,有钱就用,用以改善自己的精神状况。所引“人生得意须尽欢”前几句说明,钱财的一个重要用处是助人之乐,助人“尽”其“欢”快,“恣(其)欢谑”。怎样助人之“乐”之“欢谑”?所引后几句作了回答。句中的“五花马,千金裘”,都是非常值钱的东西。既然“非常值钱”,就要用以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于是,李白慷慨地“呼儿将出换美酒”。一个“换”字活生生地揭示了货币流通的状态及其为人服务的明确目的和积极效果:通过货币交“换”以“销”除人的“万古(忧)愁”。愁与乐是相反相成的,忧“愁”“销”除殆尽便生“欢”“乐”。

人是有感情的,是讲感情的。在商品交换的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常常也要用货币流通的方式进行联络和加强。这是货币实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使用价值的又一具体表现。李白在《赠新平少年》曰:“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韩信少时家穷,穷得身无分文,没有饭吃,常受强人欺凌,遭有胯下之辱。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妇(即“漂母”)可怜他,拿饭给他吃,及时解了他饥饿之困。韩信非常感激,得志后便以“千金”相报。不报之以“千金”,所谓“非常感激”,只能是一句苍白无力的空语。李白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货币要用加强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络,投李报桃,创建人类你来我往、互相帮助的精神文明。李白还在其他诗中多次强烈地表述了这种思想,如“燕王延郭隗,遂筑黄金台”(《五古·古风·十五》);“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五古·赠别从男高五》),等。在人际感情交往中如此发挥货币的作用,的确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具体的福利,真乃天大的好事。

男女婚姻是一种特殊感情,但无论怎样“特殊”,它都无法突破经济的范畴。在很多情况下,爱情、婚姻“完完全全地依经济性的考虑为转移”[2],要用货币去牵引、发酵,撮合。《去妇词》中的弃妇在“忆惜未嫁君”时的情景说:“绮罗锦绣缎,有赠黄金千。”是丰富而厚重的“礼物”和“礼金”才使她“十五许嫁君”。《妾薄命》开篇曰:“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作者假借汉武帝与阿娇的故事,说明人们要“重”视夫妻的婚姻感情。如何“重”视“黄金”是建筑爱情之“屋”的坚实基础。舍不得花费“黄金”,婚姻感情就“重”不起来。

货币的使用价值更应该体现在为更重大的事情,如国家利益、伸张正义等方面服务。李白把对货币的这一认识艺术地熔铸到了某些诗歌的某些典型,如鲁仲连等的创作中:《留别王司马嵩》曰:“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赠崔郎中宗之时迁官金陵》曰:“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其他诗歌还有“倜傥鲁仲连”、“功成追鲁连”、“鲁连特高妙”、“鲁连及柱史”等句。鲁连即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年-前245年),齐人,战国时名士。常为人出谋划策,排难解纷。他曾帮赵王出谋略,迫使秦军不战而撤退。又曾帮齐国用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迫使燕将拔剑自刎,从而轻易收复聊城。鲁仲连每次获胜,受益诸侯皆欲为其封官赏金,但他都推辞了。李白非常推崇鲁仲连,不厌其烦地歌颂他功成不受“千金”之赏(即“逃千金”)的品德,鼓励人们“功成追鲁连”,旨在启迪人们充分挖掘货币的使用价值,舍得把“钱”用在保卫国家利益和伸张正义等重大事情上,使其达到福利于人的至高境界。

二、“黄金逐手快意尽”,积极发挥货币交换的职能作用以愉悦人

人类不但积极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努力追求精神生活的愉快、喜悦。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使用相应的工具,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按某种规则操作某种工具而“游戏”,可以获得精神刺激,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喜悦。货币是应人类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交换货币也是一种游戏。人们几乎在创造商品交换工具的同时,就在制定使用其工具进行游戏的规则,并按其规则发挥“游戏”的技巧,积极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感觉。李白在《醉后赠从甥高镇》曰:“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日贫”,就是从某一角度对货币运行规律的又一深刻揭示。“逐手”者,钱在持有者们手中快速流转也。货币的迅速流转可以促进商品的流通,促进其自身的增值(赚钱)。货币只要不断增值,持钱人就会获得不“尽”的“快意”。

李白还给予了“黄金逐手”另一层深义:钱生性好动,钱在“好动”中不断增强生命力。人们不要把钱死死捏在手中,不动的钱是不能得到所需要的商品的。如此,无异于扼杀钱的生命。货币交换可以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反过来,社会的再生产不断扩大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了,货币交换的频率就更高了,货币交换的职能作用就发挥得更大了。持币者在货币的一来一往、一正一反中不断“赚钱”,其乐也无穷。李白用“逐手”来揭示货币的交换形态、流通速度以及持币者的兴奋情绪,惟妙惟肖,一词破的。

凡游戏都有竞争,竞争就会有赢有输。货币交换也是一种竞争游戏,是对持币者实行优胜劣汰的手段和过程。李白“昨日破产今日贫”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人们按一定规则交换货币,盈利与否,起决定作用的是参与者的智能和技巧。货币常在人们“逐手”之间发生巨大变化,有的赚钱,有的“破产”;有的富有,有的“贫”穷。李白通过这两句话启迪人们,第一,持币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玩弄技巧,积极投入到“黄金逐手”的竞争游戏中去取胜,“尽”情享受赚钱的“快意”。第二,持币者要有风险意识,不能盲目莽撞,要把握规律,伺机而行,以防一夜之间因“破产”而“贫”如水洗。如果不顾一切而拼命“逐手”,造成“昨日破产今日贫”的恶果,不仅得不到“愉悦”,反而会陷入精神极度痛苦的深渊。李白辩证分析了富与贫相互转化的时机与过程,把货币交换的规律揭示得非常深刻,给人以很大的教益。

愉悦是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使用货币而通达精神愉悦的境界,是人们的自觉追求。李白在这方面的追求是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忆旧游寄譙郡元参军》曰:“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曰:“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梁园吟》曰:“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白纻辞》曰:“月寒江青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这些诗句中,李白亲自或借他人名义慷慨大方地用“黄金”、“钱”等货币去“兴发”、“买醉”、“买歌笑”,并以“酒中仙”自慰,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对于威风赫赫的王侯绝不“摧眉折腰”,而是“仰天大笑”,“轻”而视之。李白充分利用钱展示自己直傲的人性,大“开心颜”;“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乐府·雉子斑》),无所羁绊,任其自由,何其惬意!

三、“千金散尽还复来”,努力促进货币循环流通的运动以激励人

货币的生命在于流通。李白《乐府·悲歌行》曰:“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富贵”是难以“百年”的,“昨日破产今日贫”的事情屡屡发生。人“应不守”着“满堂”“金玉”而不动,“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的事情层出不穷。“富贵”、“金玉”必然会流动。怎么流动?《将进酒》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散”一“复来”就是其特有的流动方式。“材”,既指人才,又指钱财。《书咸有一德》谓“材”“又与财通”。从语境看,这个“材”特指“千金”。全句的意思是,天赋予我的钱财(即“千金”)必定有特定的用处,用完了它还会回来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而且深刻揭示了货币流通循环往复的基本运动形式。

日月升降等自然现象、贫富轮转等社会现象说明循环往复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永恒现象。属于经济范畴的货币运动也是循环往复的,如发行与回笼、积累与消费、存款与取款、支出与收入、借贷与还债、开支与创收、投入与产出,等等。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则从消费与创收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循环往复。李白还在其它诗歌创作中多次直接提到了“循环往复”的概念。《去妇词》曰:“忆昔未嫁君,闻君却周旋。绮罗锦绣段,有赠黄金千……相思若循环,枕席生流泉。”作者把“相思若循环”和“有赠黄金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巧妙说明“黄金”与“相思”的运动是一样的,循环不已,往还不断。《赠崔郎中宗之时迁官金陵》特意用“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以起兴,赞扬“鲁连逃千金”,自觉让“千金”返回奖赏者手中以办大事的行为。用候鸟胡雁南北“往复还”的行为比喻货币在持币人手中不断循环的运动,揭示了货币深刻的内部规律,生动贴切,明白晓畅。

李白货币循环往复思想的产生,不仅有着货币交换雄厚的现实基础,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最重要的表现是“青蚨”的传说。许慎《说文》曰:“青蚨,水虫可还钱。”段注:“《鬼谷子》曰:‘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闲,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此谓青蚨之还钱。”干宝《搜神记》(十三)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李白经过艺术提炼,把上述“青蚨还钱”、“轮转不已”等材料升华成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货币循环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研究商品与货币流通规律时,多次谈到了货币“循环”的问题。曰:“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3](P131)又曰:“货币流通只是表现商品流通过程,即商品通过对立的形态变化而实现的循环。”[3](P140)货币循环是怎样进行的?曰:“货币流通表示同一个过程的不断的、单调的重复”[3](P134),“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3](P134)这里讲的“重复”、“转到”等,都是循环往复的同义语。李白早在马克思一千多年前就用诗歌艺术地揭示了货币的循环运动,眼光之远大,思想之深邃,令人敬佩之至。

货币循环往复,犹如风水轮流转。这给贫穷者展示了希望,鼓舞了他们致富的信心。李白《乐府·少年行(三 )》曰:“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桃李的开花结果是循环的,“一回花落一回新”,要“不惜黄金”去栽培它。只要认真栽培它,就可以求取“富贵”,不当“穷儒”不“受贫病”。只要“富贵”的风水轮流转到了自己的“眼前”,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钱财,一切就会改变,就可让“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货币循环往复,够激励人的。

四、“玉盘珍馐直万钱”,深刻揭示货币充当等价商品的本质以沟通人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孤立的人都难以生存下去。若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他人沟通,借助他人帮助。在商品社会里,沟通他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发挥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货币的职能作用。李白在《乐府·悲歌行》中曰:“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作者在抒发人生“悲”情时,深入挖掘了隐蔽在“悲”中的货币原因。所云“数斗酒”、“三尺琴”等,是几个不同种类的商品,各有各的价格,以酒对琴,并形成了等价交换的态势。在交换中,“两相” 不仅“得”到了经济利益,而且沟通了感情,加深了友谊。当“两相”感情迅速升华之时,“酒”“琴”等商品也随之飞快升值,于是产生了“一杯不啻千钧金”的特殊效果。在市场环境中,各自独立的人或事要取“得”“千钧金”的良好效果,一定要有一个调节、沟通、平衡“两相”的点。这个“点”就是商品的价格。一切商品交换,都是按彼此都能接受的价格而成交的。每一次商品交换的成功,都能把买卖者的关系或密或疏地沟通起来。

现实中,人们不仅在市场公开交换商品,而且还在非市场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变相地、高频率地交换商品,“礼尚往来”、“投李报桃”等等是之谓也。从社会交换的实践看,“礼”不只是“礼貌、礼节”等精神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礼物(品)”等物质方面的东西。讲“礼”就要送“物”,无“物”就难以成“礼”。这是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习俗,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李白尊重文明的社会习俗,并从货币交换的角度做了深刻的揭示。《黄葛》曰:“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去妇词》曰:“以比憔悴颜,空持旧物还。”这几句中之“物”,都是指有关人在行婚恋礼时赠送的具体物品。人们在交换婚恋礼“物”时,都展开了以一定价格为标准的商品交换的特殊过程,并且自觉而愉快地表达了自己的特殊感情,加强了灵犀的深刻沟通。

人们交际时,不仅常常互相赠送具体“礼”“物(品)”,而且总要认真考虑“往来”“礼”“物(品)”价格的高低,数量的多少,进而计算体现在它身上的具体的货币价值。对于“投李报桃”中的“桃李”,李白在许多诗中赋予了它的商品品质和货币价值。《赠秋浦柳少府》曰:“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乐府·长歌行》曰:“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桃李”比拟某种价值很高的商品,可以吐出“芳菲”,引起“荣华”,发挥“贯白日”的功能。结合这些“赠”诗的意境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可以清楚地读出作者赋予“桃李”的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人们在“投李报桃”时,常常要这样考虑:“李”的价格是多少,值得多少钱,再根据对方的档次高低、重要程度、疏密关系等而计量以“投”之。受“李”者在回“报桃”时,也要根据“投”来之“李”的具体情况计算所“报桃”的价格和价值,或加多或减少,以求“往来”价值的平衡。

李白认为,这种以价格计算商品货币价值的行为,不是斤斤计较的“小气”,而是具有商品意识、货币意识的文明表现。没有商品意识和货币意识的做法,是洪荒蒙昧时代行为的劣性遗留,是无法与一般动物严格区别的低级行为。人们按照商品价格而计算其货币价值以“往来”,或“投李”或“报桃”,能够体现交往的公平、公正、合理。这里之谓“计算”,是人们对获得的货币信息进行科学处理的一种方式,这种“处理”过程本身就是有智慧的高级思维行为。人们通过这种货币“计算”可以不断地加强沟通,在沟通中不断地促进社会生产并进而走向新的文明。

在货币交换的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抽象的友谊,任何人的友谊都会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货币交换的烙印,都要被货币这条奇妙的线索加以串通。人的感情亦如是。李白非常讲究和珍惜人际之间的友谊,也非常重视用商品价格及其货币价值去有效地沟通人际之间的真挚情感。

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李白为了紧密沟通与宇文太守等的密切关系,“兴发”之时,不怕酒价昂贵,不惜用 “二十万” 巨金“尽付酒家钱”。《醉后赠从男高镇》曰:“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李白虽有“千金散尽”的豪语,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囊中羞涩。又如《将进酒》曰:“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邀朋友(主人)对饮,朋友讲客气,要他节约点,少破费些钱。李白醉意醺醺,情意浓浓,非常真诚地反驳朋友,并摆开劝阻,快速而大步地(“径须”)去买来(“沽取”)大量的酒“对君酌”,尽情畅饮。在他看来,酒价贵没有朋友的情感贵。只有多花点钱,才对得起朋友,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真挚与珍惜。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2.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75.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千金李白黄金
虎家“四千金”
黄金雨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盛逝
六连跌后,黄金何去何从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
买入黄金好时机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