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中学生作文写作语言困境的思索与对策

2009-04-03 10:45张慧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文词语课文

张慧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运用很重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学生作文没有丰富的词语,恰当的表达,就不可能达到课标中关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作文过程要求。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到作文,教师头痛,学生难过。甚至不少学生以为,写作文是一个负担。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首先,是学生对于作文的惧怕,因此,不敢写,或者不想写;其次,是学生想写,但没有生活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再次,是学生想写,也有素材,但不会写,写不出来,常常感到语言贫乏,辞不达意。

当然,除此之外,学生作文困境的形成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在本文中,笔者只是想针对学生作文语言贫乏,表达枯燥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语言,激趣导学

作文是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活动,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过程。作文是书面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日常交谈所用的口语化语言。我们通常说到,写作要有文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当然,学生语言学习和积累的途径很多,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无论是于漪的含情睿智,还是余映潮的严谨精辟,又或者李镇西的幽默风趣,魏书生的机智亲切,他们的教学语言风格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都能让学生从中享受语言魅力,接受语言熏陶。很难想象,一个词语贫乏,语言表达枯燥无味的教师能够讲出精彩的语文课,更难想象一堂索然无味的语文课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强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上文采飞扬的讲述,精辟恰当的讲评,在不知不觉中,将会不知陶醉多少倾慕的心灵,唤醒多少求知的欲望。心理学家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榜样”的语文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文才,能写会说,语言生动规范,富有感染力,用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同时更应结合语文学科特征,利用课堂教学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语,给学生提供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学习环境。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与教材相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适当引入课堂,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文化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激发学生对语言魅力的感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品读,积累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多彩的美文品读,对于学生写作语言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当今初中学生面对各学科紧张的学习,要求他们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学生的阅读主渠道还是在课堂。我们知道,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最适合当代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和部分例文,是初中学生获取词语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师丰富学生词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课文精读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经典美文的品读,学习典型生动的语言,体验和感悟个性化的语言等,都是丰富学生词语的好机会: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重视课堂上对教材美文的品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作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品”即涵泳、品味,也就是在反复诵读、细细体味、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咀嚼文章的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精要之处。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引导学生咀嚼关键词语,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出语言之“味”。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读生动的词语“钻”、“闹”、“散”等,品读“嫩嫩的,绿绿的”等重叠词,赏析课文最后三段对春天描写的充满赞美之情的比喻句等,通过读、背的方式,让学生感悟语言魅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当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品读中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而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来品读。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词语的品析,体验课文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享受美文词语的精妙,激发学生对精彩语言运用的关注和精妙语言积累的兴趣。

三、创意作业,一举多得

由于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学生词语的积累,主要来源于语文教材。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在每一课文后附录了重点掌握的精美词语。通常,教师或要求学生注音解释,或要求学生造句等。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没有作用。然而,小学生就开始了这种机械的语言训练,到初中还是一成不变,会缺少新意,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他们对这些词语并不感兴趣,甚至应付这种讨厌的作业。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些作业,也不等于学生就掌握了这些词语。语文学习是阅读、积累、写作螺旋上升的过程,即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与积累中写作,通过阅读、写作去实践运用积累的语言。也就是说,语言积累重在应用。只有会应用,才是真正的掌握语言。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课文后附录的词汇为: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戈壁滩沧海桑田

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和运用这些词语呢?笔者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根据这些词汇,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当然,这些词语也允许学生有选择地运用,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当预习作业收上来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学生作业。

学生甲:看,那个身体裸露、嘴巴干涸、沧海桑田的乞丐,站在戈壁滩边,手里端着饭,凶狠的吞噬起来。过路的人和煦的放下钱……这场景很萧瑟,悲惨。

学生乙:在一个干涸的戈壁滩上,大地裸露着萧瑟,和煦的阳光吞噬了这一片沧海桑田。

学生丙:一位唐代的文学家被贬后,怀着愤懑的心情返回相隔已久的故乡。尽管有和煦的阳光。但在他的心中却感到无比萧瑟。路过曾经的沧海桑田,他回想起童年在此玩耍的美好,如今这里却不知被什么无情地吞噬了,变成干涸的戈壁滩。戈壁滩裸露出滑嫩的“肌肤”。使他心中又增添了不少忧伤之情。

学生丁: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太阳狠狠地吞噬着大地,河水都干涸了。大地裸露出他千年坚实的胸膛,四周显得那么萧瑟。以前这个地方是那么的美丽。在和煦的阳光下,绿树如茵,河流清澈见底。回想过去,不由得感叹一声,真是“沧海桑田”啊!

在收上来的这些学生作品中,反映了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程度,以及反馈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我根据出现的较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PPT演示不记名的展出作品,让学生都来评讲、修改,不但给课堂增添了快乐气氛,还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印象,牢记了这些词语的用法。

把每一课文后附录的词语以及文中有必要掌握的词语收集起来,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这种作业方式的特点是:首先学生要掌握每一词语的含义,然后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使这些词语较为恰当地运用到一段语境中。由于这些词语,完全来源于同一课文,又是相互有联系的词语,基础略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进行仿写,学会运用这些词语,不仅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得到了练笔的机会;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积累下来的词语,描写生动的情景,编出很有趣味的故事,或者表达明确的观点情感。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积累了学生的词语,更重要的是保证学生在每一课都有机会进行练笔。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得到提高。

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师通过这种反馈作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比较常见的词语运用错误,进行及时评讲、修正和指导,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积累了词语。

四、课外生活,润物无声

中学生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提倡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语文。课外生活是学生获取丰富语言的重要途径,我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一个广告,一本课外书,一场电影,一首歌词,一次人物对话,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

在信息时代,网络也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生长在新新世界、普及了信息技术的当代中学生,对网络的熟悉与热爱程度都是我们不可及的。“有志不在年高”、“青出于蓝胜于蓝”,一点不错。面对网络上的新事物,孩子们的接受速度远比成年人快。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更受到中学生的欢迎。那么,语文教师为什么不利用好这样一种方式与学生建立起友谊的桥梁,用无声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学生的笔触呢?记得我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就有这样的事:“落花瑟瑟,桦黄枫红……”好面熟啊,似乎从哪里见过……看到学生的作文本上引用了如此熟悉的语句,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博客;难道……

后来查实,这段话真的出自我的博客,这些语句出自我那篇描写瑟瑟秋凉带给我的思乡感慨的文章。我立即打开博客,第一次认真地搜索着我的留言板,才发现我的留言板里尽是学生的留言……

由于学生的关注,我逐渐地在空间里跟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粘贴一些语言运用常识或推荐美文阅读,日志中的留言与日俱增。我试着把一些优美的句子用在我的日志里,希望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文的熏陶。有时,我还会把一些读过的书写进去,用欣赏的笔调大肆渲染故事情节,希望他们产生阅读的冲动,更希望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更美的词句。慢慢的,我发现他们的变化。有位任课教师回到办公室大发感慨,据说是一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拿了本课外书,而那本书正是我前段时间在日志中提到过的。虽然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些惭愧,但更多的是欣喜——我的推荐成功了。这种无声的方式,唤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让教师的心情舞动学生的灵感,让诗意的语言陶醉孩子的心灵,让写作的欲望唤起学生的潜能!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美文词语课文
美文欣赏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
词语积累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