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烨婕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和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 研究教育并热爱诗歌的学者张文质先生如是说。
——摘自《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生命化教育是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宗旨的新的教育理念。1993年,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和教育学者张文质对话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2001年至今,教育实践具有了普遍性的波及力量,正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化这一美好教育的期待。
读完《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我对“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经验有了全面的了解。首先,我很钦佩倡导者们那种“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逐步推进” 的研究姿态和工作方式;其次,我尝到了阅读的快乐,心动的细节感怀。因为,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系到当下一些教育工作的类似际遇,并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充实,对教育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与感悟,对教师、学生的生命意义也有更高的期待;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促使我重新调整教育罗盘,且获得非常重要的教育灵感,那就是“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确,教育是一个“慢活” “细活”, “润物细无声”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的“慢”,不是操作上的慢,更多是理念上的;在观念上就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尊重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慢”。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张文质先生对教育的从容、悠闲、优雅姿态与心态的呼唤,呼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教育,进行教育改革,这在当下是有迫切性的。
我想,在这种精神理念下,教育过程是否可理解为生命化而非知识化过程。教师也要慢慢地去感悟教育教学中慢的艺术,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样。“慢”其实很有艺术,也很有活力,能折射出教书育人的智慧。以下是我侧重教学中“慢”的策略在实践中运用的尝试和体会。
一、教学进度慢一点。在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时,老师不妨暂停一下,询问孩子的所知之源,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再将之延伸而出,借题发挥,可惠及更多的孩子。老师等一等,问一问,能掏出学生更多的好底子。有些老师说“课时来不及怎么办?”,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课堂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进度的发展,教学进度总是先慢后快,这个慢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问节奏慢一点。碰到去听课或自己上公开、汇报课,这种展示课都是带着任务来听,老师也带着任务来上。我们遇到太多的学生回答如“一次性消费”的现象——你回答不清楚是吗?请坐,我再叫一位。看上去此起彼伏,发言踊跃,但实质并没有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妨让回答不清楚的孩子慢慢再答,不焦急,老师要特别有耐心、善解人意,循循善诱。这就像陶行知所说,教师就是受到孩子的触动,他触动孩子,孩子触动他,形成一种极好的人性的互相成全、助长和激扬。
三、转化差生慢一点。对于表现差,屡教不改的学生有什么良方呢?实际上,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因为即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每个人,哪怕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他的软肋,都有他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地关注、更多地去发现,也需要我们老师用更好的不同的方式来激发他。所以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很艰难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我们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四、课题研究慢一点。生命化教育也是一种慢的艺术,它有认识——认同——吸纳——实践的过程。生命化教育课题也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张文质等认为:“课题研究,也是慢的艺术,主张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不是立竿见影的。”在这种情况下读到此言,让我想到了自己眼前负责的市规划课题和研究课题中遇到的困难。我从中深受鼓舞和启发,我们该用慢的心态与足够的耐心来实践,不能指望通过课题实践,快速使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的窗口学校。
教育是慢的艺术,还体现在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优雅而从容的,而不应该是匆忙、仓促的;同样,培养一批名师、骨干教师也是慢慢“浮”起来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意味着新课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过程,需要方方面面来成全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这也是教育慢的古训。
这本书确实对我们从教者的整个心灵以及自身学习极具启迪性,字里行间,你能够清楚地听到数颗强有力的教育理想主义和实践者的心脏在搏动。所以对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就是单从方法来寻找,你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招数。我希望《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能够刺激教育界,使有些问题能够进一步讨论下去。◆(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严州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