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信
近日在某刊读过这样一则故事:美国有一个叫葛里斯曼的销售员,他销售安全玻璃的业绩一直都是第一名。在一次颁奖大会上,主持人问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葛里斯曼说:“每次我去拜访客户时,都会随身携带几块安全玻璃和一把小铁锤。我会问他:‘你相不相信安全玻璃?如果客户说不相信,我就把玻璃放在他们面前,然后拿锤子往玻璃上一敲。当他们发现玻璃真的没有碎裂开来时,他们都会很惊讶。这时,我就趁机问他们:‘你想买多少?最后,买卖往往直接成交,而整个过程还不到一分钟。”这以后,公司其他业务员出去拜访客户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许多块安全玻璃以及一把小铁锤。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葛里斯曼的业绩仍然是第一,对此,他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在第二年的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又问他:“他们已经做了和你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的销售业绩仍是第一呢?”葛里斯曼笑了笑,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早就知道当我上次说完这个点子之后,其他业务员会很快模仿。所以,自那以后,我到客户那里时,就把玻璃放在他们的桌子上,然后问他们:‘你相信安全玻璃吗?当他们说不相信时,我就把锤子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来砸这块玻璃。”
当前,许多校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团,去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我不禁要问,这一拨又一拨出去考察学习的校长,会不会也像以上故事中学习葛里斯曼销售办法的业务员一样,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移花接木、生搬硬套般学习和借鉴,因而永远也追赶不上葛里斯曼的业绩呢?葛里斯曼之所以能够走在大家的前面,是因为他懂得把握顾客的心理,在工作上勇于大胆创新,才使得自己的每一次业绩总是名列第一。他的这种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所有校长终身学习、崇敬与效仿。
那么,作为一名校长,出去参观学习,应该怎样才不会使自己像故事中的业务员一样,回来后只是简单复制他人的做法,永远也赶不上其他学校前进的脚步呢?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的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校长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否则怎能吸引全国各地教育人士前去考察学习呢?因此,校长出去学习的目的要明确,要带着问题去学习。
校长应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切莫把它当成是观光旅游或是放松自己的黄金时间;校长出去学习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考自己要向别人学什么、如何学,要带着问题出发;校长要有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心态,做到知己知彼,在学习和比较中寻找差距,发现自己学校的不足;校长在学习中要做好笔记,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以待学习结束后进一步整理、反思和借鉴。只有这样,校长出去考察学习才不至于劳民伤财,才能够学有所得。
其次,校长要学习他人的精华。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校也一样,名校虽然有与众不同之处,但是名校也并非样样东西都是标本,名校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校长在学习中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名校有其突出的一面,彰显出一所学校的非凡魅力,但往往在这魅力四射的背后也隐藏着其学校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因此,校长出去参观学习,不能抱着一味崇拜的眼光,认为名校的一切都是“一级棒”,故而全盘接收名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办法,而是应当带着扬弃的眼光看待名校,一分为二,汲取养料。
再次,校长要选择适用的资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办学时间、生源情况、师资条件等各种情况不同,因此,名校的一些先进做法并不是适用于任何学校,校长在学习中要因校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有效教育资源。
校长出去学习他人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办法,并不是“拿来主义”,通吃别人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导致学校不但无法向前发展,反而陷入落后的境地,因此,校长要因校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特色道路,于己有用的则拿来,不能一股脑儿照抄照搬,这样才能够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校长要善于学习,要带着问题考察学习,学习中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有效资源,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考察学习之目的,追赶上名校前进的步伐,真正打造出21世纪的明星学校。◆(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南少林武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