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能 吴兴良
在风景如画的资溪县马头山原始森林边缘,有一个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马头山塘边村,塘边小学就坐落在这林海深处。这里距县城七十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87年,青春少女琚红旗,登上了塘边小学的三尺讲台;二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火红的青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
二十六年前,初中毕业的她毅然选择做一名师范代培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林区的小学教师。物质上的艰苦没有摧垮她的信念,她快乐地在家乡的小学里教书育人
1984年,琚红旗初中毕业之际,放弃了上高中和进乡政府工作的机会,来到东乡师范成为一名代培生。1987年师范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偏僻的山村小学当一名代课教师。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种选择。
“今天回过头来看,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她肯定地回答:“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的这种选择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郑重选择。”
她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对教育事业的痴情深深地影响了她的选择。由于林区的偏僻与贫穷,很多年轻人不愿来此当老师,即使来了,似乎也呆不长久。她记得小时候老师像走马灯似地换,这也深深地刺激了她幼小的心灵,使她从小就立志要在家乡做一名教师,点燃知识的火把,驱赶贫穷和愚昧,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报到那天,同来的男同学面对由破仓库改成的四面透风的教室,几张破烂不堪的桌椅,十几个懵懂的山里娃,转身就离去了,可她却留了下来。
她一放下行李就开始工作,挨家挨户去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通过她的真诚和努力,学生数由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多个,学龄儿童全部走进了学堂。
她是个代课教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每月拿60元钱的代课工资,生活艰苦,可她还经常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困难学生。学校校长介绍说,20年来,琚红旗老师资助的困难学生就有40多名,可她的家里至今还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林区从教的日子,生活艰苦而且高节奏。既要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种菜,因为当时附近没有菜卖。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样样都得她自己料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面世界的诱惑越来越大,卷走了一批批教师。人们猜测琚红旗也可能会找机会离开学校,另谋出路。她的确有过几次这样的机会:
1990年她在乡政府工作的父亲调往县城,当时父亲的新单位完全能在县城给她安排一个较好的工作,可她舍不得离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毅然留下来了;
她丈夫也是一个乡村教师。1992年琚红旗结婚以后,领导为了照顾她的生活,准备把她调到丈夫所在的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可是她却说:“我的家离不开我,山里的孩子更离不开我。”她不但没有走,还动员丈夫也来到了这所别人都不愿来的学校。
这年,在上海做面包的妹妹多次约她出去开店做生意,她都断然拒绝了……
她动情地对记者说,望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乡亲们充满期待的面容,她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为山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琚红旗老师成了山里孩子和山外世界沟通的“桥”。她教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有的考上大学进了城,有的外出经商致了富,走出了大山,可她依然在这大山深处坚守着,因为她有崇高的信念作主。
这就是一位女教师凝重如山的情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以自己朴实的行动印证着这一富有哲理的名言。点点滴滴的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学生心中她像一位慈母,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
每年春节,是琚红旗家最热闹的日子。回家过年的学生都会来看望她,因为他们忘不了琚老师背他们过河;忘不了琚老师冒着大雪送他们回家;忘不了琚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是的,学生病了,她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一样来照看,喂药、背着去看医生;学生带来的饭凉了,她总是放在自家的灶台上蒸热,并炒上一些新鲜的蔬菜分给学生们吃。
有一次,丈夫不在家,班上的付珙欣同学生病了,琚红旗二话没说背起她就往医院送,来回赶了几十里的山路,到晚上8点多钟才回到自己家。可她一进门,就看见5岁的儿子含着眼泪、空着肚子,蜷缩在家门外的墙角下睡着了。她内疚地抱起儿子,眼泪刷刷地流下来。
有一个叫程春笑的学生,母亲因车祸身亡,单身的父亲根本就不会照料她,春笑总是挨饿、受冻,父亲还多次要让她辍学。琚红旗不顾自家的生活困难,把她接到学校来,当做自己女儿来照顾,一直到她读完小学。
资溪县是面包之乡,外出务工经商的特别多,琚红旗的学生有三分之二是留守孩子。她总是对外出务工的乡亲们说:“你放心走吧,孩子在家有我呢!”二十多年来,她先后担任过三十多个学生的“义务家长”,成了孩子们和乡亲们心中的“老师妈妈”。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琚红旗几乎搭上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走村串户,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
山区的村民居住分散,从家里到学校,最远的学生要走上六公里的山路,沿途沟壑溪流众多。为了保证学生路上安全,琚红旗每天都要护送学生回家。有时碰上山洪爆发,她要把学生逐个背到对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都是如此。就是凭着这股精神,琚红旗所带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没有一个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遇到意外。在山区学校,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大山培育她的坚忍与顽强,给予她大山的胸襟与品格。她像温柔的春风,不会忘记任何一棵小草,在教书育人中面向每一个学生;她潜心探究教学之道,在林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奉献
多年来,琚红旗一直把自己的心血都倾注在山里的孩子身上。由于劳累,她患上了肾结石、肾积水等疾病。因露水经常打湿下半身,她还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
1997年冬天的一天,天下大雪,琚红旗老师照例护送几个路远的学生回家,在回来的路上,由于肾病发作昏倒了。幸好被路过的村民发现,把她送到医院及时动手术,医生说如果晚来几个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手术后,需要住院治疗,可刚过了一天,她听说学校没人上课,就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带病来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由于疼痛,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她依然坚持着,没有给学生落下一节课。同事和家人劝她休息,她说:“我休息,孩子们怎么办?”
琚红旗就是这样一心扑在教学上。她的辛勤劳动,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信赖,也得到了组织和社会的认可。经村里众多老党员推选,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琚红旗作为班主任老师,她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那些有点调皮、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转化工作,真正是“一个都不能少”。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讲授到作业的批改、课外的辅导都注重了差生的转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为了改善学习环境和开拓学生视野,她还自费从山外买来各种学习文具和课外书籍给学生阅读使用。
琚老师班上有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母亲另嫁外地,父亲外出打工,他只得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成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自然不好。在一个下雪天,他给爷爷奶奶留下一封信,说是找妈妈去了,独自离家出走。得到这一信息的琚红旗,急得直跺脚,和丈夫分两路去寻找。当时雪下得正猛,琚红旗变成了一个雪人,可汗水却湿透了内衣。最后在一个草堆里找到了这个正在哭泣的“怪”学生。她没有责怪这个学生,而是抱住他,抚摸着他的头,开导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妈妈看到你这个样子,见到你也不会高兴的。把书读好了,再去找妈妈,好吗?”小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此后,她用很多时间给这个小男孩辅导,他的成绩也慢慢追上来了。琚红旗说,对这样本来就缺少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更多的爱。
琚红旗老师还在复式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她根据山区特点,优化复式教学中的教育手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她教的学生成绩每年在全镇都名列前茅,她指导学生参加市、县作文比赛,多次获奖。她自己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镇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如今这偏僻的山村已走出十多位大学生。村里的大大小小,一提起琚老师,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说:“遇上这样一个好老师,真是我们山里人的福气啊!”
她是大山的女儿,于是就有了大山的品格和胸襟。琚红旗老师,从她与脚下这片土地血脉紧密相连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在她所热爱的山村教育事业当中,像一面猎猎飘扬的红旗,成为林区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