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世界的潜行

2009-04-03 09:48多罗罗
大众电影 2009年7期
关键词:施奈德喜剧演员守望者

多罗罗

《守望者》本就不是老少咸宜、拍给所有人看的,不妨将它简单视作超级英雄题材的影音享受,爱好者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片名:守望者

导演:扎克·施奈德

主演:杰弗瑞·迪恩·摩根

玛琳·阿克尔曼

帕特里克·威尔森

比利·克鲁达普

杰基·厄尔·哈利

类型:动作/科幻/犯罪

发行公司:环球影业

上映日期:2009年3月6日

纽约似乎永远是个矛盾混合体,美丽与污浊、富裕与贫困、机会与压力、希望与失落并行不悖。当然,还包括正义与邪恶。这是一个具象而浓缩的现实社会,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超级英雄们,面对着比其它地方更复杂更诡异的世界,也因此显得黑暗而另类。

1985年,在美苏冷战阴云之中,几位超级英雄协助政府镇压了美国各地的叛乱,随后退隐。像所有的超级英雄一样,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做掩饰,代号分别是罗夏、曼哈顿博士 、丝鬼、法老王、猫头鹰和喜剧演员。

即将走向平淡的退隐之路,被喜剧演员的死亡打破了——他从寓所的高楼坠落身亡。与此同时,法老王也遭遇了袭击。守望者们担心身份暴露,更担心针对自己的报复。政府的调查结果认定是意外,以隆重的仪式安葬了喜剧演员。尽管不少人也接受了政府的结论,罗夏对此却充满怀疑。他联系了猫头鹰和丝鬼,展开调查。

很快,他们遭遇了神秘的蒙面杀手,事件由意外骤然变成了谋杀。另他们惊奇的是,蒙面杀手不但是一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是一名超级英雄。而幕后操纵者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这群卸甲归田的超级英雄,而是整个世界……

这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守望者》,首映日在3月6日,周五,却以首周票房5565万美元登上北美票房冠军宝座。作为有史以来首映规模最大、上映场馆数最多的限制级电影,《守望者》刷新了今年北美周末票房纪录,3天时间在全球拿下8320万美元的票房。

黑暗英雄

提到超级英雄,似乎就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这样维护地球和平、受到市民拥戴的英雄人物,是非曲直也与白昼黑夜一样分明。不过《守望者》中的英雄们显然不在此列。就拿开头死掉的喜剧演员来说,尽管是超级英雄的一员,他的行为却很不检点。他可以杀死记者为官方保守秘密,私下与犯罪人员还有勾结。他也并非死于对抗邪恶,而是不小心发现了某个聪明人的秘密,因此被灭口。守望者对喜剧演员而言,只是一个职业。

这是个真实的黑暗社会,守望者们也难以逃脱悲观情绪的侵袭。曼哈顿博士拥有真正的超能力,包括无穷力量、心灵感应、控制分子活动和透视眼等。他认为自己比任何人类都优秀,他曾为政府工作,帮助他们避免遭受核打击,却没能阻止肯尼迪被暗杀。一度消沉的曼哈顿博士先后加入了“暴力破坏者”和“守望者”。1985年,人们开始认为曼哈顿博士导致很多人得癌症,加上人类对英雄的恐惧,他被迫前往火星。几次往返于两个星球之间,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悲哀的认识,对人类的厌弃让他不愿再重返地球。

即使无视自己的安危,除暴安良的罗夏,也缺乏传统英雄的光明伟岸。由于母亲是个妓女,他从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小时候遭受的欺辱导致了他的暴力倾向。对罪恶近乎偏执的痛恨使他无视法律禁令,暗地里以暴制暴。罗夏惩治碎尸女孩的凶手的办法是:用铁链绑住,然后一把火将其活生生地烧死。

而天才少年法老王,发现超级英雄被国家放逐之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广泛敛财,投资基因实验,把自己当作混乱世界的救世主。昔日的战友成了隐藏最深的敌人,对罗夏和其他守望者而言,是莫大的悲哀与危机。

《守望者》中,没有一个英雄是正直光明可以信仰依赖的,这注定了它不是一部皆大欢喜的温吞大片。

漫长的改编之路

越是经典的改编越是意味着质询。原著不但是唯一一部获得雨果奖的漫画作品,还曾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它对社会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誉为“对超级英雄类漫画有着革命性影响”。这个关于英雄的故事不止是英雄对世界的救赎,还包括这些超能者被普通人放逐带来的焦虑、空虚和他们对自我的拯救。

跟作者艾伦·摩尔的其它作品(如《V字仇杀队》)一样,《守望者》也是部比较边缘化的作品——经典,有无数拥趸,但并非主流。还好,之前有克里斯托弗·诺兰《黑暗骑士》的成功,超级英雄不再是动画片里无所不能、毫无思虑的简单卫士,而有了对世界的忧思甚至对正义基石的怀疑。导演施奈德形容《黑暗骑士》“严肃得像是对婴儿进行脑科手术”。而显然,他的作品一直有比《蝙蝠侠》更深入更纯粹的黑暗潜质。

1986年《守望者》连载以来,好莱坞就想将这部漫画搬上荧幕。《12只猴子》《格林兄弟》的导演特里·吉列姆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仔细研究过原著和剧本后得出结论,这部漫画压根没办法拍成电影;《摔跤手》的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也放弃了本片;《谍影重重2》《谍影重重3》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也因预算问题退出。直到2006年扎克·施奈德接手,筹划近20年的《守望者》才得以开拍。《守望者》要在163分钟里将错综复杂的原著情节尽量交待明白,着实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影片2008年2月才完成拍摄。

施奈德十分注重细节和气氛的营造,他用慢镜头处理碎玻璃、爆炸时产生的气流,有叙事的顿挫感,让观众屏气凝神等待下一幕。纽约城经常笼罩在阴冷神秘的雾气之中,偏执的爱国主义情绪在罪恶横行的纽约街头达到了沸点。仇视苏联的极端心理几乎将事态推向了核战争的边缘。片尾的纽约,在一轮强烈的爆炸中灰飞烟灭,尘土真实到似乎扑面而来。

被定为限制级影片,还是拜导演对血腥场面的嗜好所赐。除了《斯巴达300勇士》外,施奈德还执导过僵尸片《活死人的黎明》,品味喜好可见一斑。刀劈电锯在片中如同家常便饭,虽然没有像之前两部作品那样飙血浆,但各种有创意的死法还是因为真实感让人目瞪口呆。

媒体毁誉两极

不管收益最终如何,《守望者》至少引起了争议,而且是毁誉两极分化,看了影评之后普通观众更不知道如何取舍了。美联社的评价是:“1986年的原著打动了我,尽管施奈德执导的电影忠实于原书,却仍旧给人失望的感觉。”《西雅图时报》挖苦道:“似乎导演害怕在影片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它更像是一次翻译而不是从一种媒体向另一种媒体的转换。”《纽约每日新闻报》则认为:“影片最愉快的惊喜莫过于把超级英雄安置进一个‘真实世界,由此引发的流行与艺术的融合。”《芝加哥太阳时报》称之为:“又一次解放超级英雄电影的大胆实践。”《纽约邮报》也不吝惜溢美之词:“科幻片像一盘跳棋,《守望者》就像一盘大师级派头的国际象棋。”比较中立的像《达拉斯晨报》“施奈德改编的银幕版《守望者》,常有惊人的视觉冲击,却也常给人困惑和分崩离析的感觉。”《好莱坞报道者》不仅觉得人物塑造有所欠缺,甚至不看好其它媒体多少认可的画面,认为该片动作场面和数字特效低劣,“影片的道具和合成色看上去有些过时”。

《首映》和《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放在一起看十分有趣。《首映》认为片子很成功,没看过该片原著漫画的观众会更喜欢。《华尔街日报》则觉得导演和编剧根本不为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着想,很多地方让人看的一头雾水。这样的判断已经不止基于审美了,简直是事实判断的对立。唯一接近的答案是,《守望者》本就不是老少咸宜、拍给所有人看的。影片暴虐、阴冷、怀疑、绝望的末世情绪,根植于80年代,却弥漫在任何时代狭隘自私的人群间。对《守望者》欣赏与否是无法勉强的,涉及趣味、观点诸多私人问题。不妨将它简单视作超级英雄题材的影音享受,爱好者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责任编辑/高媛

猜你喜欢
施奈德喜剧演员守望者
一场精彩的故事会
学生喜剧演员
大桥上的守望者
我的爸爸是喜剧演员
守望者
纽约“反性侵”检察长被爆性虐丑闻辞职
汉白路的守望者
THE JOKE’S ON ALL OF US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
深切怀念罗密·施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