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建筑中的“老字号”

2009-04-02 05:00张敬英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老字号天津

王 静 张敬英

[摘 要]天津的“老字号”建筑在其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老字号”建筑特征的描绘,不仅对建筑本身的风格有所了解,而且也对建筑所反映的城市文化有进一步的体会。

[关键词]老字号建筑 天津 城市文化

作者简介:王静(1977-),女,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敬英(1975-),女,山东沂源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学组。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风格往往具化在建筑当中。认识一个城市首先就要了解她的建筑,尤其对于以商业闻名的海滨城市来说,众多知名的商业建筑更是其城市文化中的奇葩。

一、浸淫于津派文化中的“老字号”建筑

天津商业建筑的历史与其城市发展是如影随形的。开埠前,天津利用其 “通舟楫之利,聚天下之粟,致天下之货,以利京师” 的北方商业中心地位,不仅吸引了众多老字号名店慕名而来,而且也吸引各地商人在此兴建会馆建筑,如安徽会馆,山西会馆,广东会馆等,这些建筑不但从形式上突出商家原籍的地方风格,而且在适应北方气候的基础上,突出独特个性,形成了南北交融的传统建筑风格。

开埠之后,随着港口对外贸易的发达,商业中心也逐渐由估衣街转移到了现今劝业场一带。在中西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天津商人为迎合时代需要,其商场建筑也呈现出新与旧、中与西复杂交织的特殊风格,大批新型建筑由此诞生。所谓的“新”,一是建筑师采用新的建筑材质及与之相应的新建筑技术。二是赋予新建筑于新功能。

历史上的“五方杂处”,近代的“华洋聚集”为天津商业建筑烙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得浸淫于历史文化中的商业建筑具有了津派文化所特有的开放性理念、多元性建筑、包容性文脉的特点。

二、独具魅力的“老字号”建筑

以往我们认为灯红酒绿的商业建筑只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顾客、没有文化气息。但纵观天津商业建筑的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在一座座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的“老字号”建筑的背后,其传承了独特的津派文化以及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底蕴。

(一)从传统建筑到折衷主义风格再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变迁

传统的商业建筑风格,一般是宽阔的大四合院,青砖木结构。磨砖对缝青石作碱,大漆门窗隔扇,装修阔绰讲究,古色古香,金字牌匾辉煌夺目。比如像位于估衣街的谦祥益绸缎庄,整体建构为砖木结构、叠式屋架,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式,共有三道二层外廊式楼房分隔的院子,分东西两部分。过内院,上台阶,进入二层营业大厅。中部设贯通上下层的天井,将商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东半部是后勤用房。后楼是库房。这是传统商业建筑“前店后宅”的典型形式。

开埠之后,租界区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城市新区,国外古典、折衷建筑风格逐渐传入天津,新建筑体系初具雏形。因为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可以赋予建筑师丰富的想像力,并可展现丰富多姿的商业气氛。因此,当时的商人大都喜欢折衷主义风格的商业建筑。1928年竣工的劝业商场从建筑材料上,以钢混材料代替传统砖木料;从施工技术上,建筑结构复杂多变并向高层发展,其整体布局主体5层,局部7层,七层转角处建有2层高的八角形塔楼;在装饰上,沿街立面的窗以及窗间墙作3等分简洁装饰,形成规整的韵律感。沿街立面局部设计了饰有塔斯干柱式的凹廊,局部挑出阳台,同时将方窗与半园券窗交替使用,使立面凹凸有致,丰富多变。此类建筑虽然构图多样,但巧妙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之长形成了独特风貌,整体杂而不乱。

抗战之前,中国近代商业建筑向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过渡。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倡的理念是简化装饰,重视体量组合,外观呈直上直下的通天垂直线条。1936年建成的渤海大楼依据不规则的基地地形设计,建筑形体简洁,8层以上逐层作台阶式收分,外墙贴深棕色面砖,窗框与窗间强为白色,色彩对比鲜明,形成挺拔的竖向建筑构图。1938年的利华大楼使用大面积玻璃窗,局部半圆形凸出的体量也作了大面积的半圆形玻璃窗,整幢建筑注重体量组合,注重虚实对比,是比较正宗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二)从独立性商铺向大型商业群变迁

中国传统的商业建筑其所谓的独立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其一就商铺本身而言,当时的“店铺”、“市肆”,多是面街而建的房屋。正面向街,敞对街道,不设门窗,一个柜台,分出店内店外,店内有货架,营业员站在柜台内,与顾客面对面做买卖。这种台梁式或立帖式建筑目的是以求不变应万变,是传统的建筑文化及理念。其二从商铺布局而言,往往是集商铺于一街,购物区与休闲区分离。像天津早期著名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估衣街、竹竿巷、针市街以及东北马路等等。

这种情况到了近代有了很大的改变。它们普遍地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以及商业群,显示出旧建筑体系的脱胎变革和中西建筑的交叉渗透。

旧式商业服务业建筑在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适当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局部改造。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活动空间,以接纳更多的顾客和争取更多的商品陈列空间。像一般百货店、西服店、理发馆、照相馆,多采用扩大出入口,开辟玻璃橱窗,突出招牌和模仿洋式门面的方式。而大型绸缎庄、澡堂、酒馆等,除改造门面外,还在四合院楼房天井上加带天窗的钢架天棚,把各进庭院变成室内营业空间,同周围楼房营业厅串连起来,成为贯通上下的大片营业面积。如谦祥益绸缎庄前院设有两层楼高的钢制大罩棚,店面阔5开间,进深34米,营业大厅达三百多平方米。

新式商业服务业建筑,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影剧院、俱乐部、游乐场等多层、高层或大空间、大跨度、高标准的高楼大厦,是近代中国城市商业区规模最大、近代化水平最高、建筑艺术面貌最突出的建筑。如天津劝业场,其一楼多为日用百货,二楼主要经营古玩书画,三楼为球社、四楼有两家相面算命馆,一家草虫社(卖蛐蛐、蝈蝈),五、六楼主要是剧场、影院、茶社等游艺场所,整个大楼不仅实现了商业购物围合的跨层共享空间,成为百货零售、文物交流、娱乐以及餐饮中心,而且七处以“天”字号命名的娱乐场所,凸现了现代商业综合体的雏形,成为具有多种消费环境的代表作。

(三)唯一不变的是浓郁的重商文化情结

天津城市是明代作为商埠发育起来的,近代又成为北方商业中心,商贾地位的抬升使天津人文环境呈现出浓郁的重商文化的特征,这一特质也必然反映在商业建筑本身。

外观上商业建筑体不强调统一,而着重突出“广告性”的特点。为了达到吸引顾客,刺激购买欲,常常以热烈欢快的气氛,标新立异的形象出现。室内空间以各种柜架为底,琳琅满目商品为图,各种广告、字牌赫然醒目,争相吸引顾客的目光。像老美华鞋店,其店铺内一幅广告画引人注目:“一对仙鹤伴寿星,三层塔松拉铜铃。时有微风吹铃动,百里传遍迎客情。”

建筑装饰上尽管像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建筑一样,也有传统的“诗书礼乐、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此类寓意的人物故事题材,但更多的建筑还是表达“聚宝盆、钱串、刘海戏金蟾”之类的涵义。如瑞蚨祥外墙上的雕刻,底下是“荷花”,取其谐音“和”,对商家来说是“和气生财”;在下面是牡丹,牡丹花从我们传统上说是富贵花,对商家来说,就是求富;最上面门楣的雕塑是“松鹤延年”,对商家来说韵意了买卖兴隆,长盛不衰。

建筑布局上同样也体现了重商的涵义。如天井一定要“回水归心”,寓意聚财增资。如平面呈“回”字形的孟氏家庙天井式庭院。还有瑞蚨祥的门面墙是一个八开间的形式,寓意了汇聚四方之财,广纳八方来客,财源滚滚而来的涵义。此外,所有正中堂屋,后檐的开间面阔要比前檐都要大一两寸,使平面形状像布袋。而布袋在堪舆术上意味着藏风聚气、敛财集富等等。

三、回味“老字号”建筑

建筑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载体,不仅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而且沉淀着社会政治文化。近代中西文明的相撞不仅刺激了近代天津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南北贸易中心;而且也冲击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千姿百态的商业建筑。如今“老字号”建筑已成为城市文化的座座纪念碑,成为城市文明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

“老字号”建筑所表达的重商文化是天津城市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元素。作为近代北方经济重镇,其城市文化反映了商业和商业社会的发展轨迹,商业建筑自然而然对城市特色的构成影响极大。因而,城市需要通过商业中心提升文化价值,“老字号”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是必然要考虑的。不仅如此,“老字号”建筑也是民众对商业中心的一种“群体性心理结构”的“群体意识”的承载物。天津的劝业场、金街在国内赫赫有名,外地人来津无不驻足欣赏。所以,由历史积累形成的景观逐渐成为民众实现“集体记忆”的环境场所。可以说,“老字号”商业建筑的存在也是现今商业中心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天津:中国建筑多元化的缩影》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樑的对话,中国建设报

[3]陈弘:《小议建筑与海河文化》,http://tj.house.sina.com.cn

[4]佚名:《天津的地域文化与近代建筑风格》,www.focus.cn李复臻文集

[5]《天津的地域文化与近代建筑风格》,http://www.cnctrip.com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老字号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天津卷
《天津之眼》
60年“老字号”中纺标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