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静
[摘 要]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文试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的几点对策。
一、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课程建设目标不明确,脱离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课程设置作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又要依据经济的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还要结合本地实际,优化课程资源,从而实现“求质量,讲效益,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体现实用性,把握市场经济对旅游人才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标准以利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同。然而我国许多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出现一方面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旅游行业人才短缺的怪异现象。
(二)课程开发设置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必须与教学要求、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就业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在能够承受的学习压力下,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或“因无人不设课”的现象,即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或因为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不开设相应的课程。另外忽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有的权利、责任和创造性,未能充分考虑当前高职学生的自身能力及素质,无法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职教、改革教法和学法方面有所突破,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三)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虽然在设置旅游学科方面有增加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课程或综合性内容的趋势,但从创新和加大信息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还是以《前厅接待与运转》、《餐厅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等传统的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学科为主,而与酒店管理实践密切关联的《烹饪及食品营养》、《会展服务策划》等课程却不甚重视。例如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还包括运动健康教育、节庆管理等,而国内开设此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寥寥无几。
二、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课程的设置如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如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己经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所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结合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旅游行业正以其蓬勃发展的势头,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成为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服务理念,热爱旅游事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一线旅游服务操作性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目标及主要任务。首先,培养目标定位要准,明确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为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应遵循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产学合作、国际合作,设计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不仅能胜任旅游行业的一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二)改革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规划课程,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也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对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紧密跟踪、调查、预测;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深入了解,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职旅游专业应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本着适用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要同时与现代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改革教学方法相结合,与考试改革相结合,要突出考核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要让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业后,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有一技之长。
2.依据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更新课程设置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作为与旅游业发展不可分割的旅游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超前意识,使其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行业形成一种动态的融合。要将那些在课程体系中过时的、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剔除、摈弃,加入新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使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国外旅游课程中较为常见的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是比景区管理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发展,如何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开设旅游地管理课程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3.依据本地的旅游发展现状,优化课程设置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主导产品也是不尽相同的。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明显陵,世界级旅游名品长江三峡,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神农架。如何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是目前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核心任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使课程设置既具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性,又具有与本地区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性。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要从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从旅游需求和特色出发,进而优化课程的设置。如我校旅游专业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就增加了如湖北导游基础等介绍地方旅游知识的课程。
4.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实施的,学校是课程设置的实践者。这不仅是说学校可以有课程设置的权力,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佐证。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最有发言权的是实施课程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线教师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出宝贵意见,专业教师团队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总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紧扣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