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灿 孙仲万
[摘 要]IT外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的领域,倍受学术界与实践界的重视,IT外包产业也是我国重点的发展产业,是我国从制造走向服务的一个重要据点,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IT外包的研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
作者简介:周灿,男,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06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孙仲万,男,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06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工程。
一、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IT部门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部门。IT的作用也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激烈化而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原来的帮助企业做一些提高效率的事情,到现在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对要获取的IT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是不恰当的战略。自1989年柯达公司宣布将数据中心运营、电信服务以及个人电脑技术支持分别外包给IBM、DEC及Business Land 公司以来。IT外包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业务模式,已成为众多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决策。引起了学术界与商业实践中的广泛关注。研究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的各个方面,如企业实施IT外包的动因、影响IT外包的决定性因素、IT外包的风险、IT外包的承包商选择、IT外包的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下面作者根据所搜查的众多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外包的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IT外包主要从IT外包的动因研究,分析影响IT外包的决定性因素及IT外包的缺点;IT外包的风险研究;IT外包承包商选择的研究; ASP即应用服务提供商的研究等方面。较为代表的文献如下:
(一)IT外包的动因研究
国外研究IT外包动因的代表有Lactity和Hirschheim(1993,1994),Pinnington和Woolcock(1995),Jurison(1995)等。他们认为外包有助于减少IT部门的成本,集中核心能力、增强企业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将注意力集中于商业问题而不是IT的管理问题。
国内有李小卯(1999),李小卯(2003)等认为IT外包能够优化企业信息流程,推进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IT外包承包商的选择
罗伯特等认为,企业可以依据信息征询书(RFI,Request for information)了解有关承包商情况。RFI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经验、资源、位置、分包合同、组织、资源移交、财务状况及证明文件。还需了解有关承包商组织的文化信息,以判断其组织文化是否能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夏晖(2001)从四个一级指标:能力指标,投入指标(人力资源、经费、合作业务的核心性),费用指标和兼容性指标。林函密(2005)认为应从承包商的业界经验,信誉,专业能力,规模,外包费用,创新和应变能力和企业的兼容能力(包括企业文化,商业策略,服务宗旨)等方面来考察信息技术承包商。杨华(2006)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关系管理成本)、质量(质量认证情况、产品质量及服务满意度)、技术(核心技术能的适应性、开发工具和方法、员工技能、技术创新率)、承包商特征(信誉、市场份额、财务状况、企业文化适应性)四个方面考察承包商。
(三)IT外包风险的研究
国外研究IT外包风险的代表性人物是Lacity(1994)等提出IT外包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风险:包括(1)服务商的服务质量降低;(2)客户难以事先预计对IT的需求;(3)对重要的战略活动失去控制;(4)技术进步导致过去合理的性价比变的不合理。Earl(1996)识别了IT外包中的10个潜在风险。包括削弱对IT的管理;服务商缺乏经验;商业需求的不确定性;服务商的技术更新能力;特定客户的相关问题;隐藏的成本;IT学习能力退化;缺乏创新能力;双方缺少沟通,容易产生机会义行为;IT资源变得支离破碎不再与核心业务紧密相关。
国内研究IT外包风险的主要有:李小卯,朱玥(2008)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将来自客户、承包商的外包风险各归为几个因子,然后根据各个因子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法。鲁虹,孙绍荣(2007)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在IT资源外包中出现的:承包商服务没达到预期效果、对承包商的依赖度高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等六大风险。指出企业应通过提高自身对IT资源外包的认识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对供应商的合理筛选、加强合同实施监管等路径来规避风险。
(四)应用服务提供商的研究
应用服务提供商近几年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运营模式,呈现出爆炸性发展趋势。“软件即服务”的理念开始得到广泛的认同。这种新兴的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实质是企业通过网络使用处包商的软件服务。目前国外已经有30%的企业在使用ASP提供的服务。其中北美地区主导着全球ASP市场。
国内林建宗(2007)根据服务提供商的驱动因素、市场生态与风险等指标,建立了一个ASP提供商评价体系。他详细给出服务级别协议应涵盖的内容,系统分析了影响客户与提供商协调方式选择的因素,提出关系协调应该关注的五个方面的重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借鉴软件工程中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定义客户与ASP提供商之间五个层次的合作关系强度。
三、结论与建议
综述所述,国外学术界特别是美国、欧洲等地在IT外包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作为一发展中国家,对IT外包的相关研究比国外要晚10年左右,这也说明了学术的研究是以实际的现实应用为基础的。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IT外包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都比国内早很多,信息化产业在国外比较成熟,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的研究经验,进一步研究我国IT外包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导我国企业的IT外包实践、发展IT外包产业,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改善国家产业结构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小卯,张建军,基于Internet的资源外包与企业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3,1:93-99
[2]李小卯,李敏强,寇纪淞,关于信息技术外包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9:10-15
[3]罗伯特·克莱珀,温德尔·琼斯,信息技术、系统与服务的外包[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夏晖,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林函密,企业信息化中的信息技术外包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杨华,企业信息技术外包中承包商的综合评价与选择[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7]朱玥,IT外包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鲁虹,孙绍荣 IT资源外包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企业经济2007(2),50-52
[9]林建宗,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外包关系的建立与协调[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