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俊
杭锦旗是一块地域辽阔、生态优美、资源富集、人杰地灵的神奇宝地。近年来,在勤劳智慧的杭锦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和艰苦创业下,沿河高效现代农牧业率先发展,以煤电、能源重化工、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新型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杭锦即将在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崛起。
杭锦旗地理条件差,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产条件十分脆弱,农牧业比重大,工业发展缓慢,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在鄂尔多斯市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处于后进旗区的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杭锦旗旗委、旗人民政府在鄂尔多斯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旗13万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进取,全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631万元增至2008年底的30亿元,增长113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66万元增至3亿元,增长112倍;城镇居收纯收入由1978年的230元增至15000元,增长64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至6900元,增长39倍。
工业经济取得了从空白、低水平分散发展到依托重大项目在园区集中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杭锦旗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种产品结构并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60年代主要以小手工业、轻工业、出售原料为主,70年代开始筹办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80年代立足本地化资源优势,形成了国营、集体、乡镇、个体等多种工业经济形式。 2000年以来,杭锦旗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旗”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一大批工业项目先后落地实施。“十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企业126家,引进资金22.5亿元,工业经济成为全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十一五”以来,按照“六个高”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以工业基地、园区和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工业的主导地位,取得了塔然高勒煤田681平方公里区块探矿权,完成塔然高勒矿区总体规划。总投资40多亿元的神华杭锦能源有限公司塔然高勒煤田年产1000万吨矿井项目和与煤田配套的蒙能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已开工建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综合水、电、交通等优势条件,规划建设以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产业为主的杭锦能源化工基地,引进上海惠生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满世煤炭集团等煤化工项目,形成全旗工业发展新格局;引进和建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型、环保型、节能型项目,引进建设的新锦风电公司一期4.95万千瓦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全市清洁能源空白,拉开了集中打造百瓦千瓦风电基地的序幕,目前全旗并网发电风电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已核准开工建设的风电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正在核准风电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到2020年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农牧业经济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经营、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到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根本性转变。杭锦旗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大旗,自古形成了沿河区种田、梁外区放牧的自然生产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格局逐步被农中有牧、牧中有农的格局所取代。为改变这种靠天吃饭传统农牧业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杭锦旗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方针政策,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牧场承包责任制,先后推行了农田道路改造、农网改造建设、改土治碱、水利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黄河防御工程等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使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00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动农牧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依托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按照“五配套、五统一”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沿河地区32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通过规模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措施,实现了思想观念、经营模式、投资体制的三大创新。项目区内农牧民通过节水、增地、机械化作业、劳动力解放实现了人均增收2800元;以养殖园区为依托,全面推进肉羊、绒山羊、细毛羊三大育种工程,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例达99%,舍饲养畜、青贮养畜覆盖全旗60%以上的养殖户。畜牧业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到2008年底,粮食总产量突破3亿公斤,比1978年的2178万公斤增长12.8倍;耕地面积达到88万亩,比1978年的42万亩增长1.1倍;牲畜存栏220万头(只),比1978年的9万头增长23.4倍。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了从沙进人退、人沙对峙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性突破。“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是杭锦旗生态建设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1985年以来针对全旗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制定了草场划分到户的15条纲领性决定,以户为单位保护建设生态,取得了一定成效。1997年,敢为人先的杭锦人民在“大漠奇迹”穿沙公路的建设中,科学制定了“北锁南堵中切割”、“前挡后拉”和“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等沙漠治理方案和 “谁造谁有,合造共有” 的造林政策,全面推行“掏钱买活树”的办法,先后吸引伊泰集团、亿利集团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投入沙漠治理开发,每年培育500亩以上造林大户100户,开创了全旗防沙治沙工作的新局面,有效阻止了沙丘的漫延。几年来,先后投资数亿元,组织开展全民参与的万人生态建设大会战7次,累计投入劳力70万人次,在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两侧共制作沙障4.5万亩,绿化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治理沙漠300多万亩。在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2000年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禁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出台了《杭锦旗草原生态管理办法》,进一步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2007年以来,杭锦旗立足实际,把库布其沙漠、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等不适于人居的地区规划为禁止开发区,实施人口整体退出,依靠自然修复生态。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13.07%、73%;可利用草牧场由“九五”未的1600万亩增加到2000万亩;全年沙尘暴发生次数由90年代的251次减少到2008年的3次,生态环境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产业取得了从零起步、零散发展到逐步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的“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的现代三产服务体系。全旗建成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家,七星湖被确定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性会址。2001年至2008年累计接待游客19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金融保险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到200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亿元,比1978年的45.1万元增长288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亿元,比1978年的2149万元增长57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
经过几年的发展变化,今天的杭锦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丰碑巍峨颂盛世,继往开来绘宏图,“十一五”以来,杭锦旗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支柱产业、实施收缩转移、构建和谐杭锦”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加快“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杭锦建设步伐。随着塔然高勒煤田1000万吨矿井项目的核准开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成功打造以及现代农牧业的破题发展,杭锦旗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必将取得历史性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