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追寻心灵的故乡

2009-04-01 07:42宫凤华
师道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灵美的生命

宫凤华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这样写过:每个人都像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是人的灵魂所在地。我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独自修炼。能够给自己一个这样的空间,静静地守望自己的灵魂,那是一种别致的享受。

以前读过都德的《磨坊书简》。那座风景优美的磨坊在法国南方的阿尔镇郊外,作家住在阳光充足的山野里给我们写信。那是他的家,一片郁郁苍苍的松树林,从眼前一直向下延伸到山麓、天际,阿尔比列斯群峰勾画出它们纤细的山脊。寂静中会突然传来木笛声,骡子的铃响,薰衣草丛中的一声鸟语。

那灵魂的暗室、寂静的村庄、古典的书籍……其实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啊,那里停泊着我们纯净的忧郁、悲凉和哀伤。生活的沧桑和颠沛使生命感到迷离忧惚,但所有的痛苦都在她那里得到柔化,所有的眼泪都在那里化作轻烟。

我常常问自己,在教师的8小时工作时间外,该以怎样的态度去修炼幸福的教育生活。也许是在一个周末的恬静下午,躺在树下感受午后阳光,凝视树枝和云彩幻变,在树下等一片落红缤纷。又或是在秋光苒苒的午间,让纷乱的思绪随着或徐或疾的云絮舒卷游荡。看芦叶参差披拂,芦花似古银,似凝脂,在西风里摇曳,叹息;看水边的草丛里撒着红的白的黄的花儿,肆意着自己的青春和灿烂,微笑灼眼。

也许,我们还要善于在冷雨敲窗的夜晚或静谧平和的黄昏诵读经典。轻翻书页,徜徉在文化的海洋里,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和煦本我的世界,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前延伸。好书是哲人,絮絮低语,光风霁月清泉流水一样能鉴人身心。好书是诗人,长哦短吟,让人南山在望,清香满怀。读书后的心,如雨洗过的青山,干净、轻闲且高贵,是剔除了污渍的玉石,晶莹透亮,纤尘不染。明人陈继儒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做一个清醒的实践者、自学的反思者和勤奋的阅读者,不要做那种“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人。

这么说来,达观的生活态度和恬静的精神底蕴也是必不可少的?培根说:“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最香甜的蜂蜜。”芭蕉在其俳论《笈小文》里这样解释他所追求的闲寂风雅之美:“风雅者,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之处,无不是花。所思之处,无不是月。见时无花,等同夷狄。思时无月,类于鸟兽。故应出夷狄,离鸟兽,顺随造化,回归造化。”我们应保持一种静美的心境,拥有一种平淡的心态,在纷繁中淡定,在苍茫中从容。

那么追求诗意的教育境界更应该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要向往这样的教良情境:在广袤的大地上,老师和孩子们就是一棵棵正在长大的树,既吮着大地,又直上蓝天,树间明月、树下小河、枝头清风白云、枝间鸟雀筑巢,这是一处充盈着诗意的高贵又平实的栖居。教师要学孔子在泗水河边和学生边弹琴边纵论理想的教育方式,以自己高洁的情怀、丰瞻的学养、儒雅的举止、绵密的情思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心灵的共振,让自己的教育像露珠一样渗进学生思想的根系。

在教育路上,难免会出现寂寞孤独的时刻。孤独是人们在寻找知音、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遭遇到的一种美丽的寂寞。但正因为孤独,你可以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面对朗朗青天、茫茫星宇,从从容容地咀嚼和体味,进而凝结新的思想、新的力量。真正的孤独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是人生无比充实的一种情感,是精神世界一处快乐的净土,而不是沉沦的泥沼。真正的孤独可以使人超越,使人淡泊明志,使人宁静致远。

面对喧嚣的世界,我们应当追寻心灵的故乡,让心灵在寂寞中洗涤,洗去浮躁和污垢,使生命之树郁郁葱葱,生命之花粲然绽放。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心灵美的生命
打破平衡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的校 美的人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心灵小语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