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松
最近听了我们学院一位同事给高中教师讲的经典作品赏析课,课讲得挺好的,但她开头的提问却大煞风景,“老师们,你们谁还没有读过这部作品?请举手”。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几个学员面红耳赤地低着头很不情愿地举起手,几十双眼睛霎时都聚焦在这几个人身上了。我观察到,这几个学员一整节课都没有心思去听课了。课后我问她,为什么要让没有读过作品的人举手呢?为什么不换一种问法,请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举手呢?这样的提问多么让人难堪呀!她惊讶地说,她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在中小学学校听课,也经常发现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习惯。让学生读课文,“谁还没有读完?请举手!好,我们不等了,现在开始分析课文”。让学生背诵课文,“谁还不会背诵课文?请举手”。让学生抄写词语,“还有哪一位同学没有抄完的?请举手”等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总习惯让没有完成任务的少数同学举手呢?为什么不用肯定的问句,让已经完成了任务的同学举手,从而来检查学习情况呢?这样,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同学就会精神抖擞地高高举起手来,学生们的自信心也会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不断增强;而对暂时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也不会造成伤害——相反,他们会努力争取下一次能自信地举起手来。“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手。”“某某同学是不是还没有读完,我们不耽搁时间了,看黑板!”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够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语。让没有读完的同学举手,其实就是对阅读速度不快的学生的一种伤害。在学生们还没有认真读好课文的情况下,马上去分析讲解,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教学,效果会好吗?
曾经在《中国教育报》看过一篇《教师用语无小事,细节里面见智慧》的文章,叙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在课堂上说:“听了刚才某某同学的朗读,感觉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哪位同学能比他读得更好?”学生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沉默不语。只有两三个同学迟疑地举起了手。教师这样说,也许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也许是为了找出能够准确演绎课文情感的朗读高手,也许是为了按照教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一来,刚才朗读的同学心里好受吗?那些朗读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有参与的机会吗?优秀的教师,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善于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小心地维护学生的尊严和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孩子们的自尊,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己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天去学校接儿子,放学很久了,他才匆匆跑出校门。我随口就问:“这么晚才出来,是不是被老师留堂了?”儿子一脸的不高兴:“真是的,你这个阿爸,怎么总是往坏处想呢?我是帮老师……”我连忙道歉说:“对不起,爸爸错了。”反思一下自己,是呀,自己怎么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往坏处想呢?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师们要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但是我们总习惯原有的思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经意间就会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创伤。所以我们要积极消除课堂教育中的误区与偏见,重视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构建更加民主、和谐、科学的新课堂文化。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