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国
〔关键词〕 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教学;
习得阶段;巩固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40—02
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基于现代认知学习论的“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即“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教学”模型。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若能将该模型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我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教学”模型简介
“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教学”模型(见下图)反映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图中间一列表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左右两侧表示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步骤:1步~4步为学与教的第一阶段,即知识的习得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新知识的理解问题。第5步代表知识的巩固或转化阶段,第6步代表知识的应用阶段。而二分支是指从第二阶段开始,学习者学得的知识分化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教学也相应地分化为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两个分支。该模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学习者的学习有着自身独立的过程,而教本却无独立过程,应为学服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
二、以该模型指导中学地理教学
根据该模型可知,对于中学地理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宜采用模型中的1步~4步及左侧的5步~6步,而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宜采用图中的1步~4步及右侧的5步~6步。无论是哪类知识的教学,其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六步三阶段,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学生的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生的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持久保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为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并持久保持,教师必须按照模型中的各阶段和步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的习得阶段
此阶段的学习过程共分四步,教学步骤也相应地分为四步。
1. 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对应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与预期阶段)。
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而,教师在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时,切忌含混不清,应告知其明确、具体的目标。如“通过对冷锋与暖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就是一种含糊的目标说法。如果改为“通过对冷锋与暖锋的比较,每个人若能找出冷锋与暖锋的四个区别就为及格”,这样陈述,目标就显得具体,具有可测量性。在此阶段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昼夜更替”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24小时。若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呢?”学生往往会回答:没有昼夜的更替。此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学生顿时惊讶起来,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大增,“注意”自然发生了。教师也可从日常生活或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
2. 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对应学习过程中的激活原有知识阶段)。
原有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教师可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回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如学习“大气的热力状况”之前,先复习“太阳辐射”的知识;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前,先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之前,先复习“大气的运动”等。
3. 呈现新知识(对应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知识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呈现新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新知识能被学生有选择性地感知。为此,教师可根据新知识性质的不同,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如讲授式,指导学生自学式,图表、图片、模型式等。
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有选择性的感知,教师除给予直观、新颖的刺激外,还应对学生的知识选择进行指导,如对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为重点概念、原理、规律、关键词作记号;指导学生作记录等。
4. 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对应学习过程中的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阶段)。
在这一阶段,如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是知识能够长期保持的基础。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和保持的两种有效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对要学习的材料予以补充细节,举出实例、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概念形成联系,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记笔记就是一种重要的精加工策略,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并在课后对笔记进行整理,这样会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组织策略是指将学习材料的各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使新知识内容间形成联系的策略。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归类法、结构提纲法、知识联系框图法和列表比较法等。举例如下:
(1)归类法:
(2)结构提纲法:
(3)知识联系框图法:
(4)列表比较法:
(二)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习得的新知识有两部分,一是陈述性知识,它是指有关事实性或资料性的单纯知识,如河流、城市、国家名称等。二是通过各种变式联系转化而成的程序性知识,它是指按一定的程序理解、操作从而获得结果的知识,其本身也是处理事物的一套操作规程。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分化,针对两类不同的知识,此阶段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式练习是由第一阶段的陈述性知识向第二阶段的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最主要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并及时对练习结果提供反馈与纠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变式练习通常包括两种类型:文字变式和图形变式。
(三)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对学生而言,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对教师而言,则是进行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测试题,提供知识应用的情境,并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和评价。测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要能测出预期的学习结果;3.测量要有效、可靠。
以上部分论述了教师在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以“气旋和反气旋”为例,说明“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教学”模型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