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赵海燕 评析/许华庚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3页例题1。
教学说明:“认识除法”是“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课本第12页的主题图“春游前的准备活动”是为学生学习第13页例题1中“同样多”进行操作、体验与理解创设的情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结果。教师据此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到“平均分”含义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认知基础,为教学例题2,理解(表内除法)“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做好铺垫,也为掌握用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同样多”的概念,亲历除法“再创造”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表象,进而抽象出“平均分”含义。
2.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探索中求知,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感知“同样多”
师:小朋友,在“春游”分物的讨论中,丁丁和当当遇到了与“数”有关的问题,请看!(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能公平地帮他们分一分这些东西吗?
生1:4瓶矿泉水,每人分到2瓶。
生2:2个面包,每人分到1个。
师:那么,怎样帮他们2人公平地分一下蛋糕呢?
生3:把那个蛋糕从正中间切成两半。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刀从正中间切,他们分到的蛋糕才同样多。
师:请同桌轻声说一说是怎样(分别)把这三样东西分成同样多的?
生4:我们是这样分的,4瓶矿泉水每人分到2瓶;2个面包每人分到1个;一个蛋糕每人分到一半,他们都分得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分得“同样多”的情况?
生1:老师分作业本,每人一本。
生2:每个小组都有4个人,每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
生3:老师奖励优秀同学每人2本练习本,优秀同学得到的练习本同样多。
生4:我们分组做游戏,每个组的人数同样多。
生5:为了预防流行性感冒,班主任给每人分发4粒板蓝根片。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赏析:“联系实际”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数学价值的根本体现。变教材为学材,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让数学课与生活链接,与活动链接,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链接,拉大了数学课堂的“长度”与“宽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论教、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二、参与活动,动手实践,构建“平均分”
师(出示情境图):一天,小刚摘来6个桃子,准备分给同伴。他们会怎么分呢?同学们想一想,并且用自己手里的圆片代替桃子,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一种分法里。)
师:你是怎么摆的?请几个同学介绍他们的分法,大家一起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生1:○○○ ○○○(是平均分)
生2:○○ ○○ ○○(是平均分)
生3:○○○○ ○○(没有平均分)
师:“生3”的分法怎样改一改就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4:把左边圆片移一个到右边就是平均分了。
师:请看,王文林是这样摆的(如下图):○○○○○○
他分成6个1,也是平均分吗?(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教师小结:平均分跟分的份数的多少无关,关键看每份的数目是否相同,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判断(屏幕出示情境图)。
1. 9个萝卜分成两堆,一堆3个,一堆6个。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 )
【赏析: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产生的背景,经历数学的探索历程,数与形的结合使探究自然而又亲切。教师放手,在放手的同时,真正放心,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感受、感悟、发现,并有所创新。】
三、汇报交流,巩固提高,深入认识“平均分”
师:对上面的分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略)
活动一:原来有6个桃子,又采来2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8个桃子。)“8个桃子”是要分的总数。(板书:总数)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平均分。
生2:我想知道平均每人分得几个桃子?(教师提示,这就是每份数。)
生3:我想知道分给了几个人?〔教师提示,这就是份数。根据学生发言,板书:8个桃子,每人()个,可以分给()个人。〕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分8个桃子?(把学生的分法都填在括号里。小组合作具体分一分,看看哪些分法能进行下去。)
汇报交流,整理(板书)如下:
8个桃子,每个人(1)个,可以分给(8)个人。
8个桃子,每个人(2)个,可以分给(4)个人。
8个桃子,每个人(4)个,可以分给(2)个人。
活动二:4个人,要分完8个桃子,用卡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分好后。同桌相互检查是不是分成了4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讨论:分别给8、4、2一个名称。把结果填在报告单上。
活动三: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5粒豆子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填报告单。
活动四:(练习三第1题)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张画有花瓶的纸上放花(小棒)。怎样将“花”放完,又使每个“花瓶”里的“花”同样多。
【赏析: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建构平均分的意义,这是新课改最需要的。】
四、拓展应用,强化“平均分”
1.明天二(1)班的同学就要去春游了,有5个同学共同买了25颗糖、15个橙子和10个面包,请同学们帮助这5个同学平均分一分。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到几颗糖?几个橙子?几个面包?
2.有14把钢叉,如果每人分2把,可以分给几个人?
3.回家后,学着给家人分一分筷子、水果或其他东西。
【赏析:一系列的活动都紧扣新知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应用中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不断完善对平均分知识的认识、理解的建构中,逐步增强应用意识。在操作、体验、应用与拓展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小学
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