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籍管理系统

2009-04-01 04:32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

陈 倩 刘 让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学籍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已经广泛应用,同时电子信息注册也是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形成了高校、省级、教育部共同监督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学籍管理系统;电子注册;网络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242-02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学籍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传统的学籍信息管理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高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是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形成了高校、省级、教育部共同监督管理的格局。

一、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不能适应我国现行高校学籍管理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大变革的今天,如何使学籍管理工作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由教条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学籍管理有其完整的内涵:学籍管理,是根据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应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等诸方面进行有效考核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学籍管理与学生管理是异曲同工的。

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方面,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2)学习方面,学生的成绩与考核,升、留、降、转学、休学、复学、退学;(3)纪律方面,报到与注册,考勤与纪律,奖励与处分等。

学籍管理的任务与目的:通过运用正确的管理办法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进行严格管理,从而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我国学籍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

(一)传统手工管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都是靠手工方式进行管理。由于统计与管理工作量大,手工操作容易导致数据混乱,出错率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更是错误难免。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的学籍和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引入了学籍管理工作。使用计算机代替大部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然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展,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明显存在不足。它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查询与浏览的便利,也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的检索与验证要求。

(三)初级网络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网络管理平台上的学历信息查询系统开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原有技术硬件的全面升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教育部宏观调控的需要,既有的学历证书管理模块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的要求。高校违规招生、学籍与学历管理相脱节等问题开始浮现出来。因此,需要对学籍信息管理进行改革,需要对网络管理平台作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三、我国现阶段高校采用的学籍管理系统

(一)实行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

高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将各高校在本省录取的新生数据报教育部,由教育部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生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各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上网核对本校录取名单,网上有名的学生给予注册,取得学籍。

(二)实现学籍学历的统一管理

以往的学籍管理是指学生在校情况的管理,学籍管理和学历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实行学籍信息电子注册后,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已不再是学校的一个内部问题,所有的学籍管理必须在教育部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上体现出来。学生毕业时所取得毕(结)业证书要报教育部进行电子注册并上网供社会查询。而每一份毕(结)业证书电子注册的依据是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的数据档案。因此,在进行学籍管理的同时也提前进行了学历的管理。

(三)开通在校生管理模块

2007年年初,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上的“在校生管理模块”正式开通,使得各种学籍变动、学生信息修改、数据统计与查询等工作得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育厅、教育部可以随时了解各大高校,乃至全国的在校生情况,从而为上层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最基本、最及时、最有效的数据信息。

(四)实现了高校、省级、教育部的共同管理

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实现了与高校招生网上的录取数据库对接,实现了在校生网络化管理,使学籍注册与学历注册实现了数据管理贯通。通过合理制定各级部门的操作权限和职责,使信息的逐级报送管理,变成了计算机系统即时、分级、交互的维护和管理,最终实现了教育部把握资格,省级部门动态监管,高校远程维护的分级、动态管理系统。

四、实行高校学籍电子注册系统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注册,便于掌握每年高校新生入学的报到率和注册情况,为国家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也为各地区、各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配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对推进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规范高校的招生秩序

近年来,少数高校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扩大招生计划,不经省级招生办自行录取新生,严重破坏了国家招生制度,扰乱了高等教育办学秩序。为此,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严格实行高校招生资格、招生计划与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和网上毕业证书查询相挂钩,切实维护招生计划管理的严肃性。防范和治理体制外招生,规范高校的招生秩序。

(三)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公平竞争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最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实行高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了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社会形象。

(四)有利于打击假文凭和维护高校的形象

社会上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仍然很突出。假文凭成本低,暴利驱使不法分子甘愿以身试法,这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国家教育形象,也扰乱了国家教育的正常秩序,更主要的是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分配、干部聘任和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进而影响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全面推行了新的学籍管理办法,经学校、省级管理部门及教育部三方认可的当年新生录取信息成为学历认证的关键指标,假学历在权威数据面前将无处遁形。新的学籍学历管理办法从源头上对学历造假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堵住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造假漏洞。

(五)有利于实现全程网络化的学籍管理

学历信息电子注册是对高校的“出口”进行规范,学籍信息电子注册则是对高校“进口”的把关。从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延伸到高校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管理,然后与学历信息电子注册工作接轨,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全程网络化管理。促进了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在管理和功能上的新跨越。

总之,高校学籍信息管理改革,特别是电子注册工作是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重要措施。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发展为立足点,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使其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开创新局面。电子注册的实施不仅仅是学籍管理手段和工具的一种更新,同时也是学籍管理模式乃至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它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作者简介:陈倩(1981- ),女,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刘让(1981-),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