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而珍贵的旅游资源。文章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点,以及对现在建筑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V7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124-02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在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内涵还是形式,都异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数个单座建筑为单位围合成庭院,进而以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规律。
在艺术形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譬如斗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作用,并通过它标志建筑的等级。再如:宫殿、庙宇等建筑富丽堂皇,而民间建筑则朴素、灵活。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因此,中国大型的古代建筑群体,就如同一幅巨幅中国画,欣赏时,可以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并了解建筑的全貌,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仓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则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揖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二、传统建筑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特性,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做到建筑的经济与美观
在世界建筑史上,基本上都采用砖石结构,而只有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对于木结构的使用,一方面由于中华民族生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多森林而少顽石;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意识重视现世人生,强调新旧更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作出的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对于木构架的长期利用,创造出独具的结构特征、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灵巧的木构架推向了极致。
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能够自由进行空间分割或延伸,以统一的整体结构满足多种多样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棒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平面布局简明、规律,注重建筑与群体的关系
木结构的一大特点在于它适合在平面展开而不适合向高空发展。因此,中国的宫殿、寺庙、楼阁亭、坛庙、民宅以及陵园等地面古建筑,多为向上层次不多的平面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庭院的布局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于主要建筑的两侧和对面布置若干次要建筑,组合成封闭式的空间,典型的如四合院;另一种庭院布局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再于院子左右两侧用回廊将若干单座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廊院”布局形式。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发展,横向则配置以门道、走廊、围墙等建筑,分隔成若干互有联系的庭院。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如北京的故宫、明长陵和曲阜孔庙等大型建筑群,都体现了这种平面群体组合的卓越成就。
(三)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三、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文化
(一)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代表的群体组合体现出传统建筑的序列性与和谐性、院落空间组合的内向性;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表现出空间的含蓄性、对自然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以及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只有加强对建筑文化的研究,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做到真正的“懂得”,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二)运用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的创作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作手法。应该研究传统建筑的各种因素,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改变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内容,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的艺术观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满足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需要和审美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复制、模仿。
(三)重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的地域性同样是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师在进行个案创作时必须要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宜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尊重人民的习惯,体现地域环境的特色,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以发掘有益的“基因”,并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四、结语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琳琅满目。在充分总结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建筑遗产的基础上,尽量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长处,增强创造意识,我们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创造出为数更多、世界一流的建筑艺术品,使中华民族在建筑上也跻身于先进的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新一代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工作者,在增强建筑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补充自己的文化修养与内涵,立足于精神文脉的传承和发扬,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梁献超,李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何普森,陈纲.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黄丹丹.现代建筑设计符号与文化[J].河南科技, 2009,(5).
[4]方向华,余保东.浅谈传统建筑对现代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5]蔡玉兰,刘涛.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6]田鹏.论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3).
作者简介:戴高荣,供职于广西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