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差异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2009-04-01 04:32张媛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华尔兹民间舞代表性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都有其特有的风格特征,要了解各种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应根据其地域的划分从其文化类型入手;再从“时间”、“空间”、“人”三个要素来区别其差异。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间舞蹈;动态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079-02

舞蹈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包括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且因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舞蹈还具有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的特征,积淀着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功能。

中国民间舞蹈与外国代表性舞蹈,虽然都属于民间舞的类型,但两种舞蹈的风格差异却是非常大的:中国民间舞主要是以生产劳动为主,体现人们的生活情景;外国代表性舞蹈却偏重于礼仪性。不论是从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来讲,了解它们必须先从文化入手。

舞蹈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具有动态性与综合性。舞蹈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它本身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明。

民间舞蹈的动态性综合性与文化特征,体现在舞蹈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具体安排与设置上,体现在舞蹈者以及参加者之间互动的心态之中,概括有: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劳动生活、血缘关系、语言系属、宗教信仰、民俗心理以及音乐美术等诸多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只有在“时”、“空”、“人”三者的互为影响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民俗舞蹈是民俗文化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民俗文化又往往是某一地域的居民在适应并征服其生存环境的产物;以一定的地理特征与地域环境,“时”、“空”、“人”三个要素是区分各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民间舞蹈的地域划分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舞蹈,在世界上都是颇为罕见的。著名人类学学者费孝通考察研究得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和而不同”理论。

分析中国民间舞蹈的形式特征可以以地理文化作为切入点,可用舞蹈文化区为条目来划分中国民间舞蹈。如李雪梅把中国民间舞蹈划分为“六大舞蹈文化区”:秧歌舞蹈文化区、花鼓舞蹈文化区、藏族舞蹈文化区、蒙古族舞蹈文化区、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铜鼓舞蹈文化区。而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则运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学科:“动态切入法”来探索中国民间舞蹈“和而不同”的特殊性与规律,其划分是: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根据“时”、“空”、“人”三要素可以看出有以下不同:

1.农耕文化型:动律安详、和谐,舞姿丰富、动作优美、形式多样,是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的形象特征。如:傣族、汉族等。表演讲究歌、舞、乐相结合,注重舞蹈队形与场面的变化,道具舞蹈形式居多。舞蹈活动的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人畜平安。

2.草原文化型: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们舞蹈风格粗犷,豪放开阔,就像广阔的草原一样。手臂开阔有力,手腕灵活,肩部、腰部动作丰富等,是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的形象特征。如:蒙古族。因跳舞的场地小,所以舞步的变化少,舞蹈形式以小型为主,且多是自娱性的双人对舞。

3.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形式也有农耕文化类型的舞蹈,因为生活在海边舞者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形象有着明显的海洋风范。舞蹈中常有细腻的妇女形象又有渔民的风貌,这些都是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的象征。如:汉族、黎族、高山族。

4.农牧文化型:高原的自然环境、劳动生活与高原的神秘色彩、宗教心理形成“顺边美”这种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形象。如:藏族、羌族。携手或围成圈边歌边舞是最普通的舞蹈形式。

5.绿洲文化型:古西域各国乐舞技艺的遗存。形成民间舞蹈鲜明的风格和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其中多有古代著名乐舞的风范。舞蹈中旋转、快速中戛然而止、表情细腻、动作丰富多变、腰部技艺多样、以及自娱性舞蹈形式也具有表演性特点。源于古西域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商业文化融会而成的特有色彩,是绿洲文化型舞蹈形象的主要特征。如: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

二、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地域划分

外国代表性舞蹈主要以芭蕾为主,即“性格舞”,俄罗斯文化的开放性及其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使古典芭蕾的俄罗斯学派将芭蕾这门艺术极大地提高了一步。其中就包括芭蕾代表性舞蹈教学体系的完善,同时又整合了欧洲民俗舞。在这里主要提到的是:华尔兹、西班牙舞、塔兰泰拉、波尔卡和现在比较流行的踢踏舞。

1.华尔兹:起源于17世纪德国乡间土风舞,具有优美、柔和的特质。现今的华尔兹已经过改良;融合瑞士及奥地利等地的土风舞“维也纳华尔兹”的特性,并将音乐的速度放慢而成。华尔兹都以旋转为主,因而有“圆舞”之称。旋转是华尔兹的精髓所在。由于舞姿优美,加上三拍子的音乐又是那么动人,抒情中带有些许的浪漫与哀怨气息,因此极受欢迎。音乐3/4,重音在第一拍,每分钟三十二小节左右华尔兹舞步在速度缓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因由明显的升降动作而如一起一伏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和旋转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庄重典雅、舒展大方,又华丽多姿、飘逸欲仙的独特风韵。它因此而享有“舞中之后”的美称。1833年,Celbart小姐出版了一本名为“Good Behavior”的书,据书上她称华尔兹是“一种少女跳的风格:动作如流水般顺畅,像云霞般光辉。潇洒自如、典雅大方”。

2.西班牙舞:舞蹈热情洋溢,动作干脆有力,手脚配合的动作较多。因为西班牙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所以西班牙舞蹈的表现多是冷漠多于热情。这种表现和谈恋爱一样,拒绝或冷漠是诱惑男人最有效的手段。西班牙舞蹈除了挑逗观众的情感外,另一种表现就是自我激励,臀部的动作具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煽情性。女舞者最初主要是手握响板用双臂作舞,男舞者不握响板而用脚顿踏。后来女舞者才吸收脚步技巧形成具有男性力量的“弗拉门科”。有响板、击掌、手臂舞蹈、足点技巧等。要动作协调地表演“弗拉门科”必须掌握正确的姿态和气质;要做到身体挺直、并脚、收臀、稍稍挺胸和耸肩。

3.塔兰泰拉:发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又称“那不勒斯舞”。在当地,它是中下层妇女们共同喜爱的舞蹈。该舞至少有三人参加,一人边打击手鼓和摇动鼓边的响铃,其余两人指夹响板跳舞;舞步不规范也不雅观,很粗糙。在舞者某一地点作环行移动时用脚蹬击节拍,然后再旋转更换位置等。这个舞蹈是女人的专利,没有男人会去摸手鼓。

4.波尔卡:它是一种2/4节拍的对舞;波兰与捷克都认为它源自自己的文化传统。作为男女对舞,波尔卡的舞者面对面站立,男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舞蹈时,舞者成对地沿着舞厅周边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行。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进可退也可旋转;它因更具有典型性而被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5.踢踏舞:节奏明快,动作简洁,不拘一格。踢踏舞是由爱尔兰民族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融合而成,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美国传统民间舞。它主要通过穿着特制的带有木底或铁掌的舞鞋,利用灵活的舞步在木地板上击打出各种各样的节奏,踢踏声清脆利落,舞蹈形式非常自由。与中国西藏民间舞相比较,虽都同叫做“踢踏舞”,但是藏族的踢踏舞更注重四肢的协调和舞姿的优美。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决定舞蹈的特征与变化。东西两方的文化巨大差异也使东西舞蹈有巨大差异:

1.从“时”、“空”、“人”三个要素来看主要表现在:“时”,中国民间舞蹈主要是生活劳动,社火仪式;外国代表性舞蹈主要是婚庆仪式。“空”,中国民间舞蹈主要是广场形式;外国代表性舞蹈是从民间的席间表演到宫廷表演。“人”,中国民间舞蹈的表演者有男女老少,主要是劳动人们;外国代表性舞蹈除了劳动人民外上流社会的人也很热爱,这样才带入了宫廷,成为宫廷舞蹈的一部分。

2.舞蹈的情趣不同:中国民间舞以体现生活劳动为主,而外国代表性舞蹈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礼仪。

3.舞蹈的动作形态有巨大差异:中国民间舞根据地域形态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四肢动作的变化较多以及生产劳动的动作也很多。外国代表性舞蹈因芭蕾和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体态与气质,多以脚上的动作为主。

4.在组合原则上不同:中国舞蹈学者博兆先曾提到:“中西舞蹈语言组合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国多重人的情意表现,编排调度队形多有一定的含义,形象成分大,常常有随意性,强调以技表意。西方多注重展现人体美,规整性强,条块分明。

5.舞蹈音乐大不一样:中国民间舞多用民间音乐,还借鉴戏曲音乐等,重诗体化,诗意较浓。外国代表性舞蹈,多为乐体化,音乐性强,以主题变奏的方法发展组合舞蹈语言。

6.中国民间舞注重服装道具;外国民间舞则注重利用舞台特技及灯光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3]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2).

作者简介:张媛艳(1982- ),女,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华尔兹民间舞代表性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红色华尔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