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对教师而言,可外显的诸如信息、技术、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内心力量的教育思考。何为教育思考?教育思考何为?在下面的文字、图示中我将要把自己近十年的诸多感受与思考呈现出来。尽管其中可能夹杂有错误、模糊和肤浅,但我相信,它们对大家形成正确的教育生命意识和增强学科教育的能力会有所帮助。
一、概念的提出
教师个体面对自己客观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高落差”,是等、靠、要,还是诉诸教育思考,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多视角多层面地省察呢?实际情况表明,后者是达到目标的最具现实意义和行动价值的一条通道。
教育思考,意指围绕和涉及教育主题展开的一切相关问题的思考,包括对人、事、物的思考。它是基于教师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个性进行的,既有对教育教学行为的事后思考,也有主动的前瞻性的事先思考。比如,为什么要当教师?什么是教育?怎样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通过教育思考,大家自己去谈、想、悟,从浮躁、无奈与迷失中走出来,去面对教育的终极价值。我以为,这些问题搞懂了,弄通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我们才有希望提炼出自己的教育哲学。让现实上升到理想的高度,让理想支撑教育的现实,支撑起我们的教育生命。
二、教育思考的内容
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人的任何改变从根本上说是内心的改变。是人的内部改变。由于教育思考所能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多而广,本文想就其中的根本话题——唤醒教师自身力量主要谈三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中的“人”与人生
“人”的一生
教师与所有人一样,必须回答这样重要的问题:我们将做什么?我们应如何活?这不是科学与理性所能够回答的。意义的问题,只有凭自己的良知和信仰来决定,因为“我为什么这样做”是受一种价值取向来定的。作为教师,经济窘迫已属不幸,若是再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那真是双重的不幸!我们需要自觉自愿的教育理想或信仰——为学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应从一种低期待转向高期待。而教育思考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动力。教师的人生定位与规划解决不彻底,专业发展就很难有质的飞跃,其教育生命就很难富有精神和活力。在笔者看来,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实现责任与道德并行,崇高与光荣同在。这是只有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有高度统一的自我和生活哲学的人才能做到的。
“人”的教育
我如何在教育园地精耕细作?我又如何仰望星空?这其中有个基点思考的问题,即我们从哪里作为基点展开教育、教学层面的工作。笔者认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的发展、学科教育、学科教学为序列展开的(如上图)。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育的原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大每个活动的前认识。
比如,当前的热门话题是有效教学,但人们在普遍关注有效设计与实施时,却最易忘记有效教学的受益者——学生在思维、心理上是否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如果没有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参与,教师再怎么有效处理,都是违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人的发展的。“分”可以少要,知识可以少学(更何况有些知识还不能称得上知识),但不能丢“人”。
教育思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思考、大思考。有时是聚焦起来思,有时则是扩散开去想,其结果是要把我们的视点和行为指向于“人”,而非“物”。
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教育追求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比怎样学习、工作更为重要。解决和回答好上述的两个问题,“静下心来学习,安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会成为可能。
(二)学科中的教育与教学
本质的思考
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学科教学的本质是有效地交流与建构知识(学科技能、思想其实也属知识的范畴)。如此说来,学科中理想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是基于尊重学生这样的前提有效地进行学科知识的交流与建构。
有人或许会说,我只谈教学不谈教育。我想这是不现实的,教育内嵌于学科知识的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科外教育主题的关注,绝不可能察觉到和审慎地看待教学内部的问题。一个学科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科教育本质的东西,而非降格到教学甚至应试的层面。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正是体现在如何使知识的意义得以显现,如何让学科课堂成为充满意义的世界。然而,学生却往往都被置于教师提供的纯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去教育化或反教育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教师是教学工作者”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学科中教育教学本质的表征。因此,我们敞亮自己的教育视角,需要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和教学中做到眼中有“人”,抓住契机进行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处于“人的发展”背景下展开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说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取决并归于一句话“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我想,成功教育行为的发生也可归于一句话“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真教育的起点。一切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核心都是基于这一观念生长的。
原理的探索
长期以来,在实践层面学科教育常被学科教学所代替。老师们偏重于某一学科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法规和技巧的研究,而对学科的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重视不够。要杜绝单纯地授受学科知识,获得对学科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的根本把握,必须以教育思考的形式去“悟”,否则的话,仅仅依靠专家或专著说的几条原则、方法,是不行的,至少是不够的。不少名师的成长经历也表,明,对学科教学进行专题性的教育思考并逐个打通是一条可行的研究路径,有利于教师个体对教学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比如,“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只是智力的增长,课堂教学的意义应是学生的真诚体验”,“文本解读有两种。首先是教育的解读;其次,是学科的解读”。
没有对本质和原理的思考与探索,其教育教学行为必然有许多是情绪化的,跟着感觉走,呈胡乱之势。我们需要站在教学的角度看课程,站在教育的广度看教学,站在哲学的高度看教育。
(三)实践中的“他”与“我”
他人的教育教学
我国教师自主研训的传统之一是向同事或名师学习,但这又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传统。比如,我们经常地发现自己照搬某位名师就某一课的思路进行教学,实施的效果与名师执教的效果往往都相差甚远。这充分地说明,经验本身带有个人性,倾向于自我复制,它不太能够移植。那学习别人的经验怎么才能学得好呢?前提之一就是用教育思考的眼光去分析,把别人的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舍弃影响经验的具体因素或条件。
自己的教育教学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蒙田语)。不同的教师,其气质、秉性、才情学识、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由
他们实施的教育必然闪烁斑斓多姿的个性光芒。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应也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数和行为风格。或许暂时苦寻未果,有待认清学生和自我,但方法总比问题多。通过教育思考,从自己的录像课、学生、自我审视以及同事评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套路,最终奏响个性化教学的旋律。
与此并行的是将异己的经验、理论进行内化,创生出新的理念或理论。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分为“信奉理论”和“使用理论”。前者通常停留于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是教师在成长中、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我以为,教师个人教育思想成熟的过程是由最初的信奉理论和使用理论的失败分离,逐渐相融,直至完全包摄且创生新理论,完善个人的使用理论的过程。它的全过程似乎可用下图来示意:
我们需要和渴望内心澄明,视界敞亮!正确处理实践中“他”与“我”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我的这扇“窗”看到更多的独特风景和个性阳光。
三、教育思考的方式
任何的教育思考,都在寻找从思考走向行动的彼岸。然后,又一次从行动走向思考……
其具体的行进方式有:
(1)在行动研究中行进。我们需要坐而论道,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中“做”而论道。立足每次的行动展开辐射性的教育思考,会让教师的潜能无限!
(2)在广泛阅读中行进。我们教育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借助已有教育专著成果的阅读和“反哺”,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3)在原创写作中行进。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这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借助“原创式”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揭示教育中的科学与理性以及人的价值和精神。
(4)在静思默想中行进。静思默想是在“悟”。有的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可个人的思想却不见长进。问题就出在“悟”不出来。“悟”既是领会他人教育之精髓,又是创生教育新理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仅要自我修炼长时间思考某个教育话题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需要思考一些非教育类的话题,从而把自己置于不断思考的状态中。例如,笔者曾结合自己周三值班的体会,将俗语“年怕中秋,月怕半”发展成“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三来转”,以说明星期飞转时光流逝!
(5)在多维交流中行进。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定是单调无味的。很多好的思想光靠上述方式是无法得到的,借助同事闲聊、外出学习和网络论坛等平台与智者为友。通过交流会让我们褪去愚笨并享受内心的澄明与和谐。
概而言之,教育思考是在“想想、做做、说说”中“悟”。一个真正的具有教育思考习惯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五个“不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想,不断地交流。
四、教育思考的目标
笔者以为,每个教师用“教育思考”支撑自己的教育生命,至少能达成以下的成长目标:
构建自己的信念体系
当人们发现某种方法不能奏效时,可能会归咎于缺乏好方法,但却不能接受关键在意识、观念、意向的方面,很多人会认为这些都是空的,强调这些是可笑的。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样的偏见影响了自己抓住教育的根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构建自己的信念体系,大致应包括道德信念、学术信念和生活信念等几个方面的构建。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生活,用做学问的品性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基于学生和自己的幸福“为道德而教”。
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突破观念局限,敢于使用和建设教育教学理论,致力于有中国特色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这是二十一世纪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之一。“应该明确,理论并不仅仅靠专家提供,更依赖于自身的思考。教师也有可能创造出理论。当教师在此基础上创生出自己的理论时,他们对专家的意见或建议就会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其行动也会更加趋于理性。”(阎亚军,《让教师成为自由的舞者》)
例如,下面的只言片语就是笔者借助教育思考形成的思想碎片,也是我的使用理论中的部分内容。
数学课上适当的读能拧紧学生的思维之绳。
我们应较多地关注问题的实质,而非手段。
一条路很容易被踩出来,却又很难把它废除掉。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路径时要慎之又慎。
锤炼自己的实践智慧
教育思考极有利于教师锤炼自己的实践智慧,把“所倡导的理念”转变为个体“所采用的理念”,并以此设计和选择自己教学的行为方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成熟的理论来自成功的实践,成熟的理论又将指导着新的实践。
我们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之上。
教育思考是深入“内在”和“本源”的思考。它的价值只有在改造现实教育世界过程中才能实现,而且产生的价值是一切外在的、速成式的技法培训所无法企及的,因为它让我们清晰地知晓了心中的准则是什么,给我们带来的必将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开放的态度和超越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