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Mok
古拉岗的家里没有电话,没有冰箱,妈妈把衣服放到火上的大壶里洗。与许多其他网球巨星不同,古拉岗并没有可遗传的网球血统,也没有父母的刻意栽培,甚至连接触网球都只是—个偶然。1971年7月,英国温布尔登中央球场,女单决赛。当身高178cm的玛格丽特考特踏上这块熟悉的草地,所有观众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不仅因为近两年来考特的竞技水平早已达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也不仅因为温网是考特自家的后花园,更因为她的对手只是一个初出茅庐、仅有168cm的矮小姑娘——埃弗尼·古拉岗(Evonne Goolagong)。
出人意料的是,故事的发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比赛一开始,考特就凭借着绝对的身高与力量优势,强劲的发球以及精准的网前截击,试图尽快结束比赛。但她绝对没想到对手不仅仿佛能预知每一个落点,还能以雷电般的速度到达球场每个角落,并打出比自己更刁钻的落点。在现场观众都来不及惊叹的时候,古拉岗就以6-4,6-1的绝对优势击败卫冕冠军。从此,观众深深地记住这位打法优雅、步伐轻盈的姑娘,而她也与埃弗特、比利·简·金、考特一起,瓜分了80年代女子网坛几乎所有的荣誉。
特殊的球拍
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附近,坐落着一个名叫Barellan的小城。过去,这里以广阔的农场以及优质的羊毛闻名。但现在,这两样特产都被一个女性的名字所代替了。因为这里就是澳洲网球女王埃弗尼·古拉岗的故乡。
1951年.古拉岗降生在BareIlan的一个土著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到处游走的羊毛工人,她还有7位兄弟姐妹.家境贫寒。古拉岗的家里没有电话,没有冰箱,妈妈把衣服放到火上的大壶里洗。与许多其他网球巨星不同,古拉岗并没有可遗传的网球血统,也没有父母的刻意栽培,甚至连接触网球都只是一个偶然。但正是这—个小小的偶然,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她刚刚接触网球,便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她对网球的理解,甚至超越了年龄的限制。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她并不能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甚至连一块像样的网球拍都没有。但是,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她总是不缺球拍——当然,这只是她父亲用藤条编织成的自制球拍。7岁那年,当她像往常一样隔着围
墙观看着水泥网球场里的训练时,刚好被网球俱乐部的负责人比尔·库兹曼看到,于是把她带进了俱乐部。从那时起,小古拉岗才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球拍,也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训练。
到了11岁,她的网球技术就大大超越了同龄小孩,甚至引起澳洲著名网球教练维克·爱德华的兴趣。在爱德华教练的建议下,1965年,14岁的古拉岗离开了Barellan来到悉尼,爱德华认为,只有在悉尼接受更为专业的系统训练,她的网球天赋才能完全展现出来。她的网球技术果然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完成了从业余选手向半职业选手的转变,并逐渐初露锋芒。1966年,她打进了南威尔士州青少年网球赛女子组决赛,两年后,她取得澳网参赛资格。灵活的步法和不知疲倦的跑位是古拉岗的杀手锏,这让她在对阵身材高大的选手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力量不足,也极大的制约了古拉岗的进步。澳网以后,在爱德华教练的建议下,古拉岗一方面加强力量训练,一方面苦练体能。不久之后,她已经具备了在不知疲倦的奔跑中拖垮对手的能力。
防守反击鼻祖
1971年,是属于古拉岗的一年,甚至连当时最苛刻的网球评论家都说:这一年,应该叫做古拉岗元年。她先在法网以6-3,7-5击败海伦·考利夺冠,成为澳大利亚女子土著运动员获得国际体育大奖冠军的第一人;然后在英国硬地球场锦标赛上夺得冠军,接着在温布尔登击败同胞玛格丽特·考特,一年内连夺两个大满贯。
古拉岗继续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打进1972年澳网、法网以及温网的决赛,但澳网输给弗吉尼亚韦德,接着两负风头正劲的金夫人。1973年.古拉岗杀进澳网、美网决赛,两次都遇到老对手考特,依然只能败兴而归。尽管她仍然还是那个跑不死的女孩,但力量明显占优的考特在这场澳洲内战中一直占据着主动。
1973年美网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古拉岗将会如流星般陨落。但在1974年澳网,古拉岗就用完美的表现把全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她在决胜盘连赢六局,击败埃弗特。在比赛中,古拉岗单手握拍的反手斜拉球以及网前小球,力量、角度和速度都恰到好处,再加上发球的进步,抽击又深又靠近角落,往往令对手难以招架。而在战术思想上,她基本上采取了稳固防守、静待对方出错的战术。这种牛皮糖式的打法令埃弗特有一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往往几个回合的拉锯之后便出现失误,白白送分。后来,海宁将这种打法发扬光大,当海宁打出不可思议的防守反击时,评论员通常都会先惊呼古拉岗的名字。
带着6次大满贯、17次进入大满贯决赛的辉煌成绩,29岁的古拉岗以母亲的身份打进1980年温布尔登决赛。竞技状态日渐滑落的她,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分别击败翠西·奥斯汀与埃弗特,事隔9年之后再次赢得温网。这也是她最后的一个大满贯,而她也成为了温网历史上的第二个妈妈冠军。
做个普通人
球场上,古拉岗尽管身材不那么高大,力量不那么强劲,但她那精准的网前截击和刁钻到恐怖的抽球.却让她成为对手最不愿意见到的人。埃弗特曾说过:“如果有一次大满贯,不用见到古拉岗,那就是我那一年内最幸福的事了。”的确,作为网球选手,古拉岗绝对是高调的,但场下的她却总是那样的优雅,温柔和淡然。或许是因为澳大利亚原著民身份赋予了她与生俱来的淑女血液,也或者是因为从小就受到Barellan小城平淡安静环境的熏陶,古拉岗她在事业还处于巅峰的时候,就嫁给了同是运动员的罗杰克罗利,并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结婚、生子对于一名处于巅峰的运动员来说,无疑是自杀性的举动。但对古拉岗来说,家庭婚姻幸福却比什么都重要。
古拉岗于1983年正式退役,她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隐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过着和一般美国家庭无异的平淡生活。她买菜逛超市,做饭,和其他母亲一样送孩子上学,一如十多年前那个帮妈妈做家务,帮爸爸剪羊毛的勤劳小女孩。1991年,离开了家乡整整8年的古拉岗重新搬回澳洲,他们在昆士兰买了房子。无论是罗兰·加洛斯还是中央球场,对于现在的古拉岗来说,都不如澳洲的日出海滩。在这里,游客们常常能看到她们一家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超市买菜,如果天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她步行绕过草地,慢悠悠地踱进附近的滚球俱乐部吃午饭,或者在她家的公园里竞走。
原住血统
与美国悠闲的生活不同,回到澳洲的古拉岗变得十的忙碌。她通常前一天才在墨尔本参加完澳网或者WTA的邀请活动,第二天就要飞回昆士兰参加为十多个从澳洲各地来的小孩举行的原住民网球夏令营,然后再马上飞到悉尼为原住民网球基金会的相关事宜而奔走。多地奔波,空中“飞的”,成了1991年创立基金会后,她唯一不变的生活状态。
回忆起父亲制造的简易藤条球拍、那片所谓的泥泞球场、澳大利亚白人歧视的眼神,再看到极具网球天赋的原住民孩子由于家庭贫困无法打球,古拉岗在丈夫、兄弟以及其他赞助人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着热爱网球的原住民孩子。
古拉岗不仅是网球教练,更像是一名“母亲”。由于原住民孩子都很穷,经常遇到歧视的目光,所以都变得很害羞,甚至不敢交谈,情感只能倾泄在网球上。这时,古拉岗除了指导技术外,还会开导他们,甚至帮他们解决父母的就业、兄弟姐妹的教育等问题。
频繁地到各个原住民地考察,也是古拉岗的日程之一。由于基金会的规模有限,并不是所有热爱网球的原住民孩子都能得到系统的教育。当古拉岗看到他们还使用自制球拍时,她总会立刻送上一把。澳洲的媒体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澳洲原住民的孩子都在使用邓禄普的球拍.因为它们都是古拉岗送的。”今年是古拉岗退出职业网坛的第25年,但正是由于她这些年来不懈的努力,澳洲、原住民孩子的网球教育先进了25年。
玛格丽特·考特在得知澳网一号球场以自己名字命名时,她这样说:“我夺得澳网冠军的次数(11次)比其他的女子选手都要多,但也有其他人配得上这个荣誉,例如古拉岗。”的确,也许古拉岗的全部6个大满贯都比不上考特的澳网冠军(11个),迟到了22年的世界第一也只是锦上添花,但她为澳洲网球教育付出的精力和取得的成就却远非他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