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欣
徐特立幼时家境贫寒,9岁时方才人私塾读书。他13岁时过继到伯祖母家。伯祖母去世后,徐特立不得不中止读书。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一面在乡村当私塾老师,一面学习八股文。8年后,他参加了全省会试,在5000多名考生中,考了第19名,因而名声大振。不久,他又考入长沙最高学府,从而结束了“以书为师”的个人自学道路,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新式学校的教育事业。
徐特立20多岁时曾撰写名为《书愤》的诗:
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
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
作者写这首诗时,情绪激愤,所以题为《书愤》。他当时听闻维新变法的谭嗣同等人被杀,义和团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却继续对百姓巧取豪夺,安富尊荣,对外奴颜婢膝,变中国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徐特立在诗里批驳了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以“土匪强盗”来表现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愤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有些共产党员经不起考验,消极逃跑,甚至投敌变节,而这时徐特立却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革命低潮时期,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徐特立为此曾说道:“从此真正获得了新生,政治上有了归宿。”当时武汉一张报纸上曾披露过湘籍老教育家徐特立入党来汉的消息,并刊登了他的一首《言志》诗
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
何不揭竿上山,去当“土匪强盗”!
《书愤》与《言志》,写于两个不同时期,相隔20多年,写法大体一致。然而将两诗对照起来,却发现大有差异,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境和立场。两诗的前两句一致,后两句内容迥异。如“何必安分守己”与“何不揭竿上山”,“不做土匪强盗”与“去当‘土匪强盗”。前诗似乎站在第三者角度写的,表达了当时作者迷惘的心态,而后诗表现的是作者全身心投入,抒发豪情壮志。特别是后面两句,更是表现了徐特立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他义正辞严,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与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