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2009-03-31 02:53
新西部 2009年2期
关键词:李老板印刷杂志

夏 在

一本风靡校园的免费杂志

夏在

成都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历和朋友像往常一样,拿着某快餐店的折扣券,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了香喷喷的套餐。在小历大大的帆布包里,夹着许多从《校园消费》上剪下的折扣券.一到外出时,她就会揣在身上。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本专做DM广告的《校园消费》杂志,风行于成都的10多所高校.杂志发行量从1万份猛增至4万份,还进入了多所大学的图书馆,大大方方地跟一些财经杂志摆在了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创办这本杂志的是5名大学生,现在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在这个五入团队中,刘洪燕、任建、王林是四川大学2006届毕业生,刘振华在成都大学念大四,龙宏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研一。

“成都市共有1 3所统招大学.加上中职、二级学院等一共32个校区,2006年8月统计,在校学生一共41 5万人……”在科华北路某商业楼,刘振华对成都市高校学生消费如数家珍。据刘振华的调查,学生除了生活必须消费和学费,自由支配费用占到25.3%。“学校里这么多学生,每天到学校外吃个饭,剪个头发,每一天都发生着消费。”刚走出校门不到两年的刘洪燕吐字铿锵有力,作为杂志最初创意者,他清楚地知道有几万学生的高校校外,商家们要的是什么:“学校外的商家拼命想走近学生,而学生只是想在消费时能得到更多的优惠。”有这么多的学生消费,许多人将眼光盯在了校园消费这块大蛋糕上,而怎样在高校蕴含的巨大商机中,找到商家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

2005年9月,新生入学了,刘洪燕等人升格成为学校里的“学长”。身为学校学生干部的他们,经常为学弟学妹们指导生活上的小细节:哪里的面最好吃啦,哪里的衣服最便宜……”为何不向商店拉拉赞助,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优惠?2005年1O月,正值大三的刘洪燕和另外几名学生一起,靠着学校附近多家商店出的两万多元的广告资金,印刷了1万份“川大地图”,在这张3开纸上,勾勒出了川大附近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小店,学生们的衣食住行都一网打尽。没想到,“地图”一炮走红,许多商家纷纷找上门来。2006年9月.一份名为《校园消费》的免费杂志诞生了,杂志刊登着高校周边详尽的消费指南和令人动心的,“代金券”、“折扣券”迅速风靡成都各高校。杂志从最初的1万份印到了4万份,杂志覆盖了成都26个校区,刘洪燕他们也从寝室搬到了校外某商业楼中,拥有了200多名专职或兼职的职员。

“印刷、设计什么的,我们最开始其实什么也不懂。”川大研一学生龙宏说,为了找印刷公司,他们一家一家地对比,却还是在第一次印刷时,让对方以多一倍的价格将生意谈成;一分资金也没有的他们,在广告费与印刷费有几千元的差额时,创业便面临失败的危险……没有资金、没有关系、甚至没有成功案例参考。

“当这几个年轻人2005年来找我的时候,我最开始以为是骗子。”四川大学北门外一家知名美发沙龙的李老板谈起《校园消费》时说,由于一开始几名大学生拉“赞助”并没有收费凭证,因此当龙宏多次找到李老板时,他均未答应。不过在那年冬天,龙宏却靠着自己对工作的坚持使事情有了转机:那天,他和李老板约好了在晚上10点见面,可李老板临时有事,自然也没再理会这个在他眼里微不足道的学生。凌晨1点,李老板回店时惊讶地发现,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龙宏竟然还在店门口等着……广告自然是拿下了,李老板还自己掏了几千元做了更大篇幅的广告。

“其实,我爸妈到现在也不理解我在干嘛。”刚接过客户电话,刘洪燕坦言,父母都是农民的他注定要比常人更勤奋地工作,大四时,本有机会到知名企业工作的他,却毅然放弃工作,选择继续创业。“从开始的穷学生到现在.我们真可谓是白手起家。”龙宏为这一年多的创业下了个定语,对于未来,他踌躇满志:“我们还想为企业做面向学校的营销,把‘校园消费越做越大!”

猜你喜欢
李老板印刷杂志
超级印刷机
吃货
一个不得罪
绝鉴
吃不下的葱油饼
杂志收纳碗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