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平
【摘 要】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与本质的一门学科,是医学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了更好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生物化学课程自身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法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与本质的一门学科,是医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不仅为后继的医学课程(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打下基础,而且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途径等都有重要意义,是医疗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尽管生物化学与医学关系密切,但由于其隶属基础课程,而且在高职院校属考查科目,在教与学方面常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且生物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多、教学效果常不太理想。近年来,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科在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变化,时代变化要求我们老师必需“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对自己的提高从未松懈过。首先,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老师都是非师范院校毕业,虽然取得了教师资格,但对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未受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不太熟悉,大多数都是摸石头过河,边教边体会。对此,我们以多种方式组织老师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老师熟悉教学各个环节的技巧。其次,生物化学渗透性强,与很多医学课程联系广泛,因此,我们除了精通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对此,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方式,共同讨论每一章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加强对其它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讲解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核心,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对个性、能力、创造性的扼杀,应该摒弃。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核心,其标准是: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学习者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特点不同,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求的是系统的教学指导与学生的独立能动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然学生针对问题自学,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该方法不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主动学习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科书上写的更深更广,甚至超出老师的知识范围。
2.病例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病例,经设计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将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病人联系起来,能提高学习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探询解决问题的对策。生物化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临床病例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相关生物化学问题。例如,CO中毒与呼吸链、甲状腺功能亢进与氧化磷酸化、糖尿病与糖代谢、肝性脑病与氨代谢、黄疸与胆色素代谢等。
三、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生物化学涉及到微观世界的内容,理论抽象,反应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例如,DNA双螺旋结构,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等,单纯利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自从引入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丰富的表现力,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更强的直观性、现实性、趣味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没有今天生物化学领域丰硕的理论成果,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途经,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以往我们的实验课,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验证一些理论,开出的实验都是一些传统、经典的实验,比如,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血糖测定等,这些实验操作简单,内容过时,等待时间较长,层次较低,与现代医学实际脱轨,且学生学习比较被动,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进行了改革,对实验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删减了部分传统实验,安排了一些代表性、设计性、提高性实验。比如,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为主线开设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集中时间完成,使实验从始至终都由学生完成,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互相讨论,查阅资料,评估可行性等。
总之,通过上述的改革尝试后,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好,教学效果显著。当然,以上只是一个初步的改革实践意见,距离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巩固成果深入改革,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仲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13-15.
[2]罗建新,徐克前,张慧.临床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5,1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