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英
摘 要:人本主义范式下的情意教育在反对学科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与情感和谐并重的思想。这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注重知情统一是一致的,反映了人们对于情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渐深化,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情意教育
20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课程范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这便是人本主义课程。人本主义课程是在批判20世纪60年代的“学问中心课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确认人的情意、情绪、情感的重要性,从面向“完整的机体——学生的课程”这一立场出发,确立了统一学生的情意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的“人本课程——情意课程”。这种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下的情意教育,对于我国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情意教育的基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受到以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第三思潮”的影响,它与“学问中心课程”明显不同,其重点不是只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是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在其课程设计中使用了“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这个术语。所谓情感教育,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优教,用积极、高尚的情感去开发、激活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以积极、高尚的情感为主线,影响、改变、整合受教育者的态度、兴趣、动机、心理、意志力和智力等,以满足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丰富情感,又有高深智慧的情智并茂的现代人才。
(一)情意教育的目的
强调人的智力发展在认识论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忽视了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是不能适应时代之发展潮流的。因此,情意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自由的人”,或者说是达到“自我实现”、“个人实现”。这个自由的个人的实质意味着人格的其他重要部分——“情意”、“情感”、“感情”的发展成长同卓越的智力同等重要。这是情意与认知、感性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统整的“个人”或“整体的学生” (NEA报告)。这是自我教育过程的人格课题。这种人格,用罗杰斯、马斯洛的话说,是“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的中心课题是“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和“认知发展”(理智、知识、理解)的统一。惟有借助这种统一,整体的人格成长才有可能。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就是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化和协调一致。创造性即个体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和倾向,表现出享受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简言之,自我实现就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
情意教育通过追求人的健全的发展,旨在培养完美的人。希思(D.Heath)说,“情意教育旨在培养青年的感情与价值,创造情意发展同其智力发展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方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情意教育不仅追求人的智力的卓越发展,而且对于人的整体的人格中不可缺少的情意的发展也是其追求的目的。这一教育目的,正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也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强调理解自己与他人,并同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发展。
情意教育的思想虽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的精髓对于现在来说也是一种主导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而且也对当前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吸纳了情意教育的基础上,倡导学生主体性发挥,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情意教育的基础
1.认知与情意相统一
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情意教育正是在承认人的知情统一的基础上,来提出其教育的框架的。从情意教育看来,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为,不以价值与感情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为了全人格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温斯坦和范特尼(G.Weinstein & M.Fantini)说,“我们的方案在于扭转了一般流行的强调认知的方向。我们想表明,仅仅凭借知识,是不会产生出社会所需要的适当的行为来的。如果认识到学习者的感情和企求,影响行为的机会将会增多。”
2.学生中心学说
情意教育从学问中心转移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它试图将抽象的演绎的学习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这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倡导其自我实现的过程。其教学内容的组织在不丧失其学问的理智性质的基础上,又更加注意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基础—生活、要求、兴趣。
从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发展,因而完整的教学过程却不能培养完整的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情意教育的提升
(一)情感在我国新课程中受到重视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方面提出了三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这一目标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情感在新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情感在我国首次作为教学目标而提出,确立了其重要的地位,总体来讲,具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人本主义范式下情意教育的积极影响
从上述中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关于情意教育的内涵,情意教育对我国新课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是对情意教育的发展并延伸,体现了情意教育的思想内涵。因为情意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新课程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情意教育的积极影响,这是必然的。
2.从社会学角度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自从提出以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社会意义上讲,便是情知合一。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不但是知识与能力优先发展,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也应该是优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也便被普遍认同。“完整的人”并不是说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成为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出类拔萃的“全人”,而是保证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能获得发展的自由,即各方面都可以自主地而不是被强迫地发展,从而在总体上能保持相对平衡的发展。它关注的是人整体,认知的、情感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动的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需要从情感层面提升学生
情感教学思想在我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高分低能”的现象一直存在。由于激烈升学竞争的影响,一些学校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再加上一些教师对情感因素作用的认识不足,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有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等现象。教学过程不但没有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积极体验,却产生了畏惧、自卑的心理。这种偏离正常轨道的发展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是在针对当前的教育现实基础上,从各个方面着手考虑,以实现学生的正常发展,达到其自我实现。
(二)我国新课程对情意教育的提升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新的目标维度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中,标志着情意教育将从教育的边缘正式进入教育的舞台。情感发展既可视为个体成长或内在变化的过程,也可以作为该过程的结果。因此,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情意教育既可以看作是新课程的实施方式,同时又可看作是新课程的目标。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并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健康高尚的情感生活,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
三、情意教育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一)了解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现象
情感在我国的教学中虽然源远流长,但却始终没有形成磅礴之势,其主要原因是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因素,始终没有被人们所深刻的认识。由于认识上的这种局限,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其重要地位。随着情感研究的向前推进,人们对于情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的情感现象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它存在着从过程、状态、特质到内容各个侧面,每一侧面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现象。人的情感现象可分为三大类,即情绪、情感和情操。(8(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为了方便研究,因此把这三种现象统称为“情感”。
从静态角度透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情感源点,这便构成了教学中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现象。
1.教师的情感
从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审视教师情感,可以发现丰富的教师情感现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情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情感等。这些情感现象是在教师的教学和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无限的功能。
2.学生的情感
从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来审视学生的情感,其可以必须在如下几方面: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对教师的情感等。除了教学活动中这些情感之外,学生还会产生很多其它社会性的情感。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与情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赋予他们的要求,才能迎接新世纪快节奏的进步,才能成为自我主导,生活的强者。
3.教材的情感
教材的情感包括:蕴涵显性情感因素(这是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蕴涵隐性情感因素(这是指有些教材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本身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情感);蕴涵悟性情感因素(这是指有些教材内容,只有读者认真的去体会才能认识到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领悟水平的人才能领会到);蕴涵中性情感因素(这是指有些教材内容不含任何情感因素)。
在上述的三大情感源流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就为旨在学生发展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依据。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是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手段,情感又是优化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其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一系列功能。
(二)情感教学
无论是人本主义范式下的情意教育,还是我国新课程对情感的重视,学生情感培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便是情感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而担任此重任,教师又起着首当其冲的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学是注重个性发展和良心协调发展的教学理论,它融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为一体,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以创造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试图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在情感领域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要细心挖掘自身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情感性教学的思想基础,这种爱主要表现为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自身情感的培养与监控,以良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其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还是课下的与学生交流,都应该时刻渗透对学生的爱,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
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培养与挖掘自身情感的同时,还要注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当教师自身有了对教育教学工作及学生的使命感和信任感,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情感上达到与学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及其促进个性发展、优化情感品质。
最后,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教师在进行情感性教学时,一个有用的情感资源便是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呈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教材处理策略:一是心理匹配策略,以调整新学习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使经处理后呈现的新学习材料被学生主观上感受到是满足其需要的,从而达到调节学生学习的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二是超出预期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材料,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评价
在情意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情意教育的评价,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和合作性,其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共识达成个性化的教学评价,理清学生情感发展脉络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下一段的情感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段的情感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至于具体的评定方式,可以采用“档案袋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方法。总之,评价应该以明晰问题所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完善情感教育课程、兼顾对教师情感进行评定为宗旨。在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以鼓励行评价为主,调动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作用,增加责任感,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评价的水平。二是要重视形成行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通过学生对某学科所抱情感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揭示困难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从形成性评价中获得信息,立刻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并鼓励其摆脱困境。情感目标虽说有时不易量化和不好操作,但它作为一种感受确是学生能实实在在地用心感受到的。教师可以在认知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在深刻体会中达到情感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育研究,2002,(4).
[4]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宗岚,刘毅.情感教育:凸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8),1.
[6]卢家楣等.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邬大光.情感教学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评论,1989,(4).
[8]马晓霞.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2).
[9]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超出预期.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10]王荔.浅谈情感目标的评价意义.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