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桥
议论文要做到议论精辟是一大难点,也是阅卷老师在批阅议论文时最为关注的内容。所谓精辟,是说见解、主张或看法深刻透彻。考场议论文,能不能精准地理解观点,或独特、富有预见性地分析理解周遭事物与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精辟议论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识见能力,而很多考生恰恰不注意这一点,或者缺乏必要的议论艺术,导致议论文的写作貌合神离、流于现象的罗列,或者思维混乱、强拉硬扯,致使事与理严重分离,直接制约文章判分层级的提升。
一、精辟的议论常常表现为精准的辨析理解
议论文离不开观点,辨析理解常常针对的是文章的观点。观点是什么?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议论的源头,是命题者的命意所在,所以要求“精确、准确”地解读。比如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这是文题也可以是文章的观点。“不要说‘不”很好理解,难就难在中间插入了“轻易”二字,“不要轻易”的言下之意是“可以直接说不,但考虑到事物的复杂性,不要草率、简单、轻易地说‘不”,强调的是在表达立场态度的时候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进入议论的过程。请看2008年广东高考标卷58分高分作文的片段: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是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这三个自然段的议论,就充分体现了该考生对“不要轻易”几字的精准理解。为了突出“不要轻易”,该考生设置了“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前提,设置了“说‘不有时要付出血甚或生命的代价”这样的后果,所以,议论是相当精准有说服力的。再比如2008年全国Ⅱ卷的材料作文,有的考生在论述“放手也是一种爱”的观点时,对“放手”的理解就特别精准,该考生认为,“放手”就是给孩子以“尊重、自由和信任”,这样才能体现“爱”。又比如2008年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一考生通过认真阅读作文的材料及提示语,根据题目的细节性特征,就精准地提出了“慎独”这一看法,一举获得满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自然地得到议论精辟的方法:一是要认真推敲文题、话题或者材料的核心字眼,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二是充分领会出题意图,
牢牢把握相关的暗示条件,将“精准”建立在“切题”的基础上。
二、精辟的议论常常表现为独特的说理议论
议论说理最忌讳生硬说教,步人后尘味同嚼蜡。事实证明,议论越深刻透彻,议论说理就越倾向于独特,发别人之未发,议别人之未议。独特的议论说理不是一味地猎奇、反其道而行,而是充分尊重命题意图,不断开掘,不旁逸斜出,不搬弄是非,能够通过现象见本质,能够追其根、溯其源,而又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之上,合乎事理,合乎道德标准。这种议论,最能见出考生思维的穿透力与严谨性,也最得阅卷老师青睐。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的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游走在生活里,我们都是跋涉不辍的旅人:前方有我们为之心仪的归宿,身后亦是一片花草葱茏的往昔。而最好的姿态莫过于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又让过往似云烟一样自然而散;唯有如斯,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
……
世人独爱苏轼之词,我亦然。但更令我倾倒的是他于事于情中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似云般自然而散的姿态。他倾其一生诠释着自然中生活该是怎样的潇洒与豪迈,又是怎样的情真与意切。愿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
此文的开头与结尾,让我们眼前一亮。该考生围绕“我们的生活”,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如风似云”的“最好生活姿态”,发人之所未发,精辟独到。为了很好地证明这一观点,该考生接着援引了苏轼这一典型的案例,他的人生起起伏伏,但他的生活却诗情画意,“如风似云”,由现象到本质,追根溯源为苏轼骨子里的“潇洒与豪迈”。这等见解,真是凤毛麟角!再比如2008年福建卷最高分文章《平淡是享受,是追求》这篇文章的精辟议论:
平淡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追求。拥有平淡的心境,就像喝矿泉水一样,可以喝出自己的味道,悟出“平平淡淡方为真”的生活哲理。有了这种清淡、淡定、没有浮躁的心境,就能缔造出令自己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有滋有味的生活。
这段议论,由喝水喝出“平淡是真”的生活哲理,可见出作者深刻透彻的识见,然后并未止步,更进一层,由生活哲理把玩出独特的心境,又由此心境体味出“非平淡”的生活,足见该考生非同寻常的议论水平。那么,独特的议论说理有什么技巧与方法呢?一是要借助敏锐的洞察能力,准确辨析事物本身的独特之处,见别人之所
未见;二是要借助严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将别人之所未见的事物准确地加以揭示与议论。
三、精辟的议论常常表现为深刻的预见推理
议论要精辟,要深刻透彻,离不开必要的预见与推理。预见与推理,是在已经关联到的事实的基础上,或者在已经证明的观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思维,继续深刻地向前推演,以达到论述的“透”的一种议论艺术。深刻的预见与推理,首先要合情合理,具有正确性;其次是要独特新颖,进而达到深刻性。不是简单的由因知果,或者由果知因,也不是简单的由现在到未来,或者由现在推过去,而是为了论证观点,进行深刻透辟的预见推理。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片段: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嘈杂与清脆皆成曲调;人生如酒,婉转悠长,热烈与缓淡亦沉醉。拨开蓝丝绒的乌云,一定是一片湛蓝无边的苍穹;追寻流水的踪迹,一定是清如许的源头。或许途中诱惑满目,或许路上艰难险阻,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强!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出生贫寒的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的壮举;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
这两个自然段,先是站在“坚强的角度”,预见“拨开乌云见苍穹”“追寻流水见清源”,这里,“坚强”可以让我们的天地变得高远清亮;而后又从“坚强”入手,推测到“洪战辉”与“贝多芬”的信念与精神,可谓一反一正,将预见与推理运用得淋漓尽致,将标题《斑斓人生,紧握坚强》这一观点论证得滴水不漏,不得高分也难。那么,深刻的预见推理有什么技巧和方法?一是围绕“事实现象”进行预见推理,合情合理;二是围绕“观点”进行预见推理,合题合旨。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深刻的“透”析。
精辟的议论在考场中的表现,是与一个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密切相关的,体现的是一个考生高超的思维能力与深邃的事物认知能力,有时只言片语,也能撼人心魄;有时任意穿插,也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比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满分作文《爱,不该是替代》中的一段:“家长可以替代孩子思考,却不能送给孩子思考后的满足;可以替代孩子走路,却无法送给孩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快乐;可以替代孩子去经历挫折,却无法送给孩子走出挫折后的那份喜悦!”这段文字,既形象又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既是记叙又是议论,既浅显易懂又精准透辟,这样的话语,如果没有深刻的识见,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怎样提升自己的识见能力呢?笔者认为,一是靠阅读积累,多进行名言警句、精辟语句的摘抄和理解,通过间接的习得获取考场作文必须的认知;二是多进行训练,靠训练来提升能力,可以先进行片段的议论训练,也可以进行整篇的训练。比如考生可以围绕上述的三个议论常见点,进行逐一的落实,然后进行篇章整合。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