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并贯彻生态旅游理念。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
关键词: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它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区域旅游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贯彻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应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思路。
生态旅游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一)两型社会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旅游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其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就是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旅游,实质上是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性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并强化社区与居民的协同受益与进化发展。在旅游资源利用方式上,使旅游经济增长建立在旅游产品人本含量提高、环境效益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和社区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公平、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强调节约资源、优化环境,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生态旅游发展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
生态旅游是一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目的、强调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新型旅游形态,是完全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内涵要求的。因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努力在七个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而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码可以推动其中四个方面的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实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的构想;有利于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武汉城市圈功能分区的合理化、产业定位的科学化、城乡发展的统筹化;有利于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社会进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一)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武汉城市圈最突出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三:一是长江中游的江河湖泊组成的湿地景观生态,光武汉市就拥长江、汉水以及东湖、汤逊湖、南湖、沙湖、月湖、墨水湖等100多大小湖泊,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6.1%;二是受到人类稳定而有序的农技(农艺)作用下形成了特定的次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业发展结构比较均衡,农、林、牧、副(主要是水果、花卉等)、渔等各行业均有较好表现;三是较高的森林和绿地生态旅游资源,仅武汉市的森林覆盖率就达到21.72%,武汉还计划使全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并在2010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武汉城市圈多侧面的农业景观与平原、山地、湖泊、森林、河流和沼泽等不同景观共同构成了武汉城市圈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本底,预计2020年将建设成为滨江滨湖生态宜居城市和国内最环保的城市之一,是极具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武汉城市圈市场优势明显
依托“天下之中”的独特区位优势、良好的旅游接待设施和交通设施以及充沛的旅游供给能力,武汉城市圈无疑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国内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07年前11个月中武汉城市圈共接待海外旅游者51.23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2.24亿美元,分别占湖北省41.6%和58.31%。随着武汉城市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休假制度的改革,武汉市民的短距离休闲度假市场将更加庞大。城市圈生态旅游地由于与武汉市之间具有“近路”、“近市”的良好空间关联性,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容易得到优先满足,由此决定了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地能够有比较好的可进入性和门槛人口作为保证,客源指向高度集中。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国内旅游人次与全国总人口比率)达90%以上,人均GDP已达到3790美元的武汉市总人口为785.9万人,总旅游需求量约707.3万人次。
(三)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大背景
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本身就可以依托作为区域中心的武汉市而获得资金、人力、信息、政策等支持。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通山县和罗田县分别召开了两次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湖北省旅游局也已连续两年召开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工作,并对重点旅游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武汉、鄂州已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黄石、黄冈、咸宁、孝感正在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九次党代会和十一次人代会提出“要大力抓好生态旅游区建设”,而生态旅游也被作为武汉城市圈三大品牌之一进行重点打造。
武汉城市圈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
武汉城市圈应当将生态旅游作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来抓,从而推动武汉城市圈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以便早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一)树立“保护”的旅游开发理念
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开发应该以武汉为重点启动市场,突出“保护”的重要性,尽量保持本地区山水的“原生态”本色,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开发利用。可以开科普、观鸟、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垂钓、农业采摘、生态度假、温泉康体、徒步探险、湿地观光、滨江休闲、自驾车游憩、山地森林养生、生态夏令营、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释放自我、亲近自然,并升华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的情感。
(二)突出农业和湿地森林景观生态旅游的产品设计
要结合区域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和湖泊湿地森林的保护治理,将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开发定位为“周郊休闲田园,半城湿地山水”,重点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湿地科普、康乐休闲、森林旅游等内容,构建城郊结合、背景绿化良好、山水与人和谐共融的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区。其中,武汉可以重点建设东湖、木兰、九峰城市森林为代表的城市湿地山水生态旅游产品,黄石打造以矿山公园、磁湖风景区、仙岛湖为代表山水生态旅游产品,鄂州可以打造以梁子湖和红莲湖为代表的湖泊湿地生态旅游产品,黄冈可以打造以大别山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咸宁可以打造以温泉和九宫山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度假产品,仙桃可以打造以排湖为代表的生态休闲、生态养殖旅游产品,潜江可以打造以水杉林森林公园和返湾湖为代表的生态科普、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天门可以打造以沉湖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孝感可以打造以汤池温泉、双峰山为代表的生态康乐、生态度假旅游产品。在生态农业旅游方面也可以结合各地的农业优势进行开发,以黄冈为例,其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纳入到旅游观光、生态科普和旅游商品销售中是大有空间的,如罗田的板栗、英山的名茶、蕲春的中药材、麻城的养牛、黄梅的青虾繁育、红安的花生、浠水的粮油、黄州的蔬菜、团风的马蹄、武穴的水禽等。
(三)秉承协调发展的旅游策略
一方面要突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要突出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地与所依托的城市圈规划的相互协调,也要讲究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合理布局、合理定位、合理分工,遵循“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规划和沟通,创造鲜明而互补的生态旅游主题,打造“大武汉生态旅游”的品牌,全面推进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方利益。生态旅游强调收益分配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武汉城市圈在招商引资和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协调政府、企业、投资者、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不同地区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针对社区居民进行从业意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构建公平和谐的收益分配机制。
(四)倡导绿色营销和科学管理
采取符合消费潮流的绿色营销战略,推出生态特色明确、环保意识强烈、追求代际公平、注重安全、启迪环境意识的绿色旅游产品,并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倡导谋求生态导向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使得旅游企业、游客与渠道商共享生态旅游产业带来的利益。倡导消费者选择没有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旅游产品,在追求旅游体验度的同时节约资源和可持续消费,最终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观由生态不和谐向生态和谐、由非持续旅游向可持续旅游的方向转变,构建生态旅游的大市场。
(五)加强生态意识的引导和对游客的人文关怀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地和谐统一的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地除了向游客展现自然真实的纯朴旅游画面外,更要倡导旅游从业人员、游客和社区居民爱护环境的责任。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如丰富宣传标识、寓教于乐的活动参与、进行在校学生的环保宣传等),加强对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环保教育,以价值认同作为各方面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同时,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线路设计中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和心理感受,加强旅游业诚信体系建设,让旅游者体验到充分的精神价值、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健康价值,使旅游者通过生态旅游,在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人生的升华。
(六)加强以湖泊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薄弱,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生态旅游资源面临许多威胁,农业景观中自然植被板块越来越少,湿地景观和森林景观不断被蚕食和污染,其保护任务十分紧迫。2007年武汉市70个主要湖泊中,劣五类水质的有36个,占54.4%。应该加强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资源与景观的保护,减轻生态缓冲景观的人口压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于核心旅游资源和景观核心板块,应该坚决退耕还林(湖、河),拆除违章建筑,增加自然植被板块、城市绿地空间和水生植被,恢复补偿和恢复河道、湖泊、森林等景观的生态功能,并将武汉等城市内的湖泊水系予以联通,实现与长江相连换水。对于河流、湖泊等湿地景观,尤其需要注意加强污水处理和污染源控制,杜绝城区和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入湖,对散点状污染源应因地制宜分散进行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减少或取消人工养殖渔业,建设好环湖绿色生态保护带,保留城市真山真水的素材组景。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注意节约资源、倡导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限制生产中向环境排放废物并做到消耗最小。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2.谢慧敏.武汉城市圈领跑全省旅游业.湖北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