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敏 司汉武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这种转型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利益观念的强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差距拉大和竞争加剧对成人,并经由成人和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矛盾交织的社会化成果,即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和传统权威的丧失,价值观的功利化,现实主义精神的提高,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社会转型 青少年 社会化 影响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正在对成人,并经由成人对青少年及其成长产生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且青少年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考察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尤为必要和重要。
社会化与社会转型
社会化理论是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使个体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社会人格,获得社会角色,被社会所接受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不断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过程。目前的社会学理论,主要考虑的是个人的社会化问题,社会化是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转型是一个发展社会学概念,是指由于外力或者内在力量的推动,一个社会经过改革和调整,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过程。如果引入文明或社会发展的因素,按照系统科学思想,一个社会由结构简单的形态向复杂形态的转变,一般总包含着更多进步的因素,因而总体上是趋于进步的转型。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市场化改革促动的转型的重要时期,这种改革不仅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带来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调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区别于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以及改革开放前过分的意识形态政治,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经由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发生了深刻而且明显的变化。如果我们把这种改革所启动的中国社会的转型,简单理解为现代化转型,那么,这种转型必然要影响到人,也就是公民个人的现代化。
社会转型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市场化改革造成的功利价值观大大影响了家长的思想意识,市民和大量转化为农民工的农民常年奔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事业,对子女的道德和行为干预弱化。未成年人,主要靠朋辈群体之间的模仿来学习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知识。这种社会化过程使更多青少年在宽松的条件下长大成人,从而发展出自己的个性。但也有部分人误入歧途,形成了心理缺陷和障碍。
家庭结构的转变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家庭结构逐渐核心化,家庭的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内部关系趋于平等,家庭中的民主、亲情、和谐满足度增加,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核心家庭的封闭性以及由于父母的忙碌而造成的亲子之间的互动缺乏,又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自我中心、任性、自制力下降等个性和行为特征。
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父母依据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对子女进行教育。出身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的学生一般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意志力,但也有极大可能出现过分的功利化倾向,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优越家庭中的孩子,则由于自身的优越感而可能发展出好逸恶劳、骄傲奢华以及严重缺乏人道情怀和平等意识的倾向。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主要通过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处理以及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都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变化。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学校,教育评价的宗旨是为升学服务,考分就成了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教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忽视、遗忘甚至是驱逐的态度。严重违背了学校社会化的责任,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转型在高等教育中,表现为学生功利意识和自主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强。再就业和生存的压力面前,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形成大学生畸形的社会化。
(三)社会生活的影响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由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变。政治方面的多元化以社会的权力分化与分层,以及社会制度的理性化为表征;经济方面市场交换法则取代了儒家长期灌输的义务先行的道德规范;而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功利化所促成的理性化进程已经启动,社会本位论和理想主义更多地让位于现实主义的个人本位论。这些变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则是造成了青年群体与成人群体以及青少年群体内部的分化。
由于自由和社会竞争局面的形成,中国社会逐渐由权力、关系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要在社会中立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青少年的社会化呈现出延长的趋势。大量青年并没有像自己在传统社会中的父辈一样,尽早走进社会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而是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依然扮演被家长抚养的学生角色,大大延缓了社会化进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使得青少年自主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虽不成形,但在经济自由前提下,无疑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个性的体现和自我的界定方式也呈多样化趋势。青少年思维的批判性增强,自我评价逐渐从盲目乐观向社会现实标准靠拢。理性地“追名逐利” 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增加了青少年面对现实的勇气。
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上发生断裂,传统权威的瓦解,也使传统社会所追求的东西并不为他们所认同。社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主流文化的控制力逐渐下降,导致中国社会整体的文化失范。但是由于文化的失范,以及网络的开放度高和信息量大等特征,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进入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中。
矛盾交织的社会化成果
社会的转型增强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培养了他们的个性,但也造成成人和传统文化权威的动摇甚至丧失。独立性的增强使得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社会选择的范围和广度增加。逐渐扩大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天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了条件。由于转型期青少年独立性的增强以传统权威的瓦解和社会约束机制的弱化为前提,独立性增强也给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了消极影响:部分人也容易在重大社会问题和行为选择面前陷入困境,个性化增强的同时,很难形成明确一致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团结协作意识、艰苦奋斗精神明显下降。
市场化转型造成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同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了体现。青少年努力和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不再是简单的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贡献,更多的是为自己带来利益。注重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缺乏对他人和社会明确的责任意识,即使获得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帮助,也感觉理所当然,于是才有全社会感恩意识的提出。
社会的转型形成了青少年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出现了虚拟化趋势,他们获得社会知识和“游戏规则”途径主要是网络等大众传媒。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被人们精心营造和编辑的网络环境虚拟和歪曲,这种歪曲不仅使虚拟社会现实化,而且使现实世界虚拟化。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社会化更增添了或许独属于中国社会的“特色”,那就是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紧密交织的共时状况。透过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在转型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以积极、稳妥的姿态应对这种挑战,当是应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黄伟才.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