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锋 韩 宇
摘要:本文首先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因素以及目前我国金融创新所具备的条件,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借鉴国外金融创新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从产品、服务、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策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由雷曼兄弟、美林等一连串投资银行引爆之后,其严重性目前已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业银行步其后尘。迄今为止,美国已有不少家银行倒闭。如今,全球各商业银行如临大敌,抵御金融海啸。在此背景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洪流,决定着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兴衰成败。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更应该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创新的途径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包括: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是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创新。他认为,金融领域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是现行的体制使金融机构无法得到这些潜在利润,因此必须对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这就叫做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和赖以生存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看,银行在既定风险水平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既定利润水平下维持风险最小化是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2、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改变、金融管制是促使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动力。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金融创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盲目追求市场竞争、产品品种不够丰富等。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人才、市场、技术等。
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1)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是为了银行增加收入、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就是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占有以及谋得利润。我国一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机有所偏差,盲目抢占市场份额或者只为了提高知名度,忽视了赢利能力。在进行新产品宣传时候,往往为了使产品能够尽快打入市场,一些商业银行向客户进行产品介绍时片面夸大其优点,对于产品的一些缺陷避而不谈,使客户很难对创新产品的前景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出现了风险,不仅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誉。最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很能证明此道理。
(2)产品品种单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雷同,产品品种单一,突出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消费群体的争夺,比如说大企业、高消费群体,而对于可以争取的急需提供金融服务的低层次的小群体予以忽略。一旦某家银行推出了一项新的金融产品,别家银行都争相模仿,缺乏自己的产品创新,模糊自己的市场目标,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混乱局面,扰乱了市场秩序。
(3)服务意识淡薄。几十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4)监管不到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很大部分是因为政府监管失灵。失当的监管结构,致使金融专家行业化(丧失公允)、经济学家公司化(丧失独立性)、政府监管亡羊补牢(丧失预警性),这是形成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控制链”。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制约因素
(1)人才因素。不管是增强创新的供给能力还是对外来的创新成果进行模仿普及,这些都是以金融从业者的素质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很大一部分在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为老化,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业务与创新的要求。创新发展中间业务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熟识业务、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这样的人才在国内比较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金融创新的进程。
(2)市场因素。市场越发达,金融创新活动就会越活跃,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就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实行,但是真正做到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金融市场可以分为短期的货币市场和长期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的发行了多种期限的国债,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长期债券品种,从数量看的确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单一性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从效率上看,还存在着市场规模偏小、结构不平衡、格局单一等问题,因此国际上成熟的金融创新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在我国尚难以发挥作用。此外,我国金融市场限制准入过多、价格管理严格、交易不够活跃通畅,使得金融创新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市场的认同,导致了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缓慢。
(3)技术因素。新技术的应用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本有所降低,同时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我国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技术能力和有限的技术水平是这个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还不高,网络建设、安全防范等问题造成了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速度缓慢,并且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缺乏支持。
三、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挖掘商机
一些对企业资金链比较敏感的商业银行,早就嗅到了这个“危机中的商机”。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在现金管理方面推出各类创新服务,并且开始打造各自的现金管理品牌,这包括招行的“C+”现金管理、工行的“财智账户”、交行的“蕴通账户”、华夏银行的“现金新干线”等。这些金融创新活动为这些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效益。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创新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公司业务、争夺高端企业和机构客户的新工具、新手段。
1、市场创新
要加强市场细分,选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目标市场。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局限于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一的市场主体。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每个公司的企业规模、产品特点、资产状况、经营状况、风险大小以及自然人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状况、教育背景都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态势。因此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或资产的多少,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层次的需求。市场的多元化决定了顾客的不同需求,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将市场细分,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有自己的主体客户,但是对于客户细分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虽然银行有较多的客户信息,但是却没有完整的客户信息系统,无法对客户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
2、业务创新
在资产业务的创新方面,银行应该注意资产多元化、资产证券化、贷款证券化,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券结构的有效设计,将银行的信贷资产转变成为可在市场上流通和出售的证券,以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不足以及利率风险等问题。商业
银行可利用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等间接投资方式,推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的新品种以完善个人信贷体系。
3、产品创新
(1)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以金融产品的服务的创新为主体的,是银行不断跟踪和发现客户不同需求从而进行改变和创造的过程。银行的新产品是指在结构、功能或形态上发生改变,并推向市场的产品。包括以下四类产品:全新产品、换代产品、改进业务、仿制产品。
(2)加强产品的营销力度。银行产品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处于介绍期的产品,尤其应该注重营销投入。在产品介绍期,必须先进行市场细分,把产品引入尚未使用过这种产品的市场,重点是要让消费者发现产品的新用途,寻求能够刺激消费者、增加产品使用率的方法,进行市场促销,寻求有潜在需求的客户。比如建设银行以前推出的生肖储蓄卡就将目标市场定位与少年儿童,结果就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存取款,但是对于建行卡的认同度无疑会大大提升,他们将成为建行卡的潜在客户。
4、服务创新
对于银行来说,客户的满意是给银行带来效益和利润的机会,也是对银行服务的最好奖赏。同样,培养员工客户至上的良好理念远比给他们发奖金来得重要,员工的奖金依赖于银行的利润和效益的增长,而银行的效益又来源于客户的满意,客户的满意会给银行带来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因此,客户至上的观念是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从而创造银行利润的源泉。
5、监管体系创新
(1)确立明确的监管目标。在确立银行监管目标的时候应当借鉴英美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两个原则:要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发展中国家对于银行监管的需要,监管目标要具体,要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国银行的监管目标还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稳健经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与效率。二是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我国银行的负债资产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是居民的储蓄存款,而这些对于存款者来说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金融资产,一旦银行破产倒闭,存款人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了,他们经不起存款损失的风险,所以为了增强存款人的信心,应当在确立银行监管的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存款人的利益,保障存款人资产安全的需要。
(2)构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还是存在不配套、不协调、不完整的现象,还需要加快我国银行监管的法治化进程,以科学、严谨、规范化的银行法律来逐步取代政策性文件规定,使新的银行监管法律具有完整配套、协调系统、严肃权威、灵活适应、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构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时应该先对现有的银行监管规章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形成结构严谨、内容完善、相对稳定的银行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坚持走金融创新之路才能抵御风险,抓住危机中的商机,平稳走向经营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