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东
2.不断整合和立体式开发红色资源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使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更好的运用效果,我们有必要不断整合和立体式开发红色资源。首先,针对当前红色资源开发形式比较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整合红色资源,就是将历史博物馆、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宣传部门、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部门、企业、学术团体及社会全员都纳入到红色资源研究和开发中来;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加以拓展、归纳和综合,形成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其次,我们有必要将整合好的红色资源,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立体式开发利用。一是不断开发和利用好学校的整体规划、环境布局、建筑设施,学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电视、校园网中的“红色网站”,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艺术活动、娱乐活动、竞赛活动等,不断丰富和深化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内容,加强对红色资源教育的宣传和运用,使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二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者寒假期,组织学生调研“红色革命历程”、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以及发挥德育实践基地的作用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此全方位、系统地构建红色资源开发网络,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立体式的运用,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贴近师生实际生活的方式
首先,对红色资源的讲解要实事求是,不要人为拔高,以使人觉得真实可信。其次,讲解红色资源时,语言要通俗易懂,使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笔者在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期间,在参观完党在抗日期间的历程展览后,就有幸听到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专家点评时用了“打鬼子”三个字来概括党在抗日期间的主题,用“把鬼子从中国赶出去”来概括党在抗日期间的主要目标,用“怎样打鬼子”来概括党在抗日时期所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并由此引导我们回顾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主要著作,直令我们学员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第三,红色资源开发要和当前的社会时代,要和师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红色资源开发要想触及师生的灵魂,就要实事求是,尽量离学生近一点,与师生当前的实际生活挂上钩,并由此上溯,逐渐延伸到师生的思想和心理领域,引起师生思考,激发起师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如能解除其心头的一些疑惑,使其对人生多几份领悟,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最好不过的了,这也是我们将红色资源开发引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第四,红色资源开发要对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挫折心理教育。当前,许多学生虽然生活比较优越,但思想比较偏激,心理比较脆弱,容易走极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介绍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将其中艰难曲折的地方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甚至讲讲当时人们所犯的错误,讲讲他们遇到挫折后,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克服困难的,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启发学生,对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等,教育作用会更大。
4.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开发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形式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组织师生参观红色旧址旧居等,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调研、学生学雷锋服务社会等其它的红色资源开发形式,如在假期,让师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红色资源,了解家乡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等。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人物和事迹对师生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二是可以极大地拉近红色资源与师生的距离,甚至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三是比较真实可信,因为家乡人民了解的情况比较多,包括其中的坎坷和曲折,他们在讲述时一般不会去刻意加以掩饰,而会一古脑儿全讲出来。此外,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借鉴革命人物当年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适时地加以运用,这样,将红色资源中的东西直接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1993.206.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2.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光辉的第一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