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入地理课堂

2009-03-30 06:51冯小杰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阜宁分析生活

冯小杰

摘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应关注生活、服务生活、学以致用。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课堂为阵地,关注学生生活认知,打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生活;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61-0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理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彻底打破原来“简单地将枯燥、复杂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建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模式。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生活地理”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知识,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如果仅仅以平面想象空间、以枯燥文字想象外面的鲜活世界,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必过于依赖教材、迷信教材,应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地理,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构建“生活地理”的教学模式

(一)捕捉社会热点,提高学生参与性

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将“主权”交给了学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这就要老师在课堂设计时,必须联系生活,捕捉社会热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例如:在《自然灾害与人类》的教学中,可以抓住洪涝灾害这一贴近生活的社会热点,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以下问题,让同学们收集资料,进行讨论:①近些年来,淮河流域发生过哪几次洪涝灾害?②这几次洪涝灾害对我们阜宁造成了哪些影响?③对比分析:为什么07年淮河流域地区发生大面积、高强度的降水,遭遇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而这次特大洪涝对我们当地的危害却比以往小得多?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上台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完成了课标的知识要求,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参与,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寻找生活兴奋点,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对某件事情、某种事物有特别浓厚的情感和兴趣。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结合,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笔者讲“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地取材,以我们阜宁为例,进行分析。提出:①我们阜宁在江苏是一个农业大县,那么我们当地发展农业的优势在哪里?②当然近年来,我们阜宁的工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那么我们的工业区位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③最后我们来反思一下,我县在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同学们对当地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讨论积极,回答热烈,情绪高涨。同学们详尽地分析了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要素,也提出众多合理的发展蓝图,甚至有同学还分析到我县曾是革命老区,所以发展时不仅局限于工业、农业。还可以发展红色旅游。效果之好,出乎老师意料。这样便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问题,抓住了学生兴奋点,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事半功倍。

(三)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分析水平

未来社会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得到社会认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今教学的重中之重。面对复杂、面广的地理问题,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利用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层次。例如:在讲“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如果仅仅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学生则感到空洞,没有真切感受,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实例,运用生活的经验进行讲解。我们不妨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设问①我们阜宁是人口迁出大县,我们同学也有很多亲戚朋友外出务工,请问为什么他们要外出人务工呢?②你希望你父母外出务工吗?他们会给阜宁带来哪些影响(有利和不利)?③我们阜宁人绝大多数都到苏南务工,那么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苏南,又会给苏南哪些影响(有利和不利)?用聊天的方式,让同学对身边的情况进行介绍阐述,使课堂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最后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同学们利用生活经验和感受分析问题,显得游刃有余。这样既轻松攻克了知识难点,又拓宽了思路、提高分析了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实践能力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曾出现过许多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连地图都不会使用,学过的知识过早地还给了老师。而真正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的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在社会曾一度流传“上学无用”的论调。这就说明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做得是不够的。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笔者在讲《城市规划》时,要求同学利用周末时间绘制阜城主要功能区、河流、盛行风向、交通干线的分布图,并思考:①阜城的各个功能区布局(如阜城工业区设计在县城东南,与主城区仅隔一条射阳河)是否合理,说出理由。②阜城从布局上看属于何种空间结构?③老车站由市中心迁到中心边缘的用意?④将新城区布局在射阳河以南有何优点和不利方面?⑤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你会如何设计城市布局,让学生对现有的城市规划进行修改等。这样,既优化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加学习动力。

(五)联系生活,分析国情,培养正确价值观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比过去新增了“关注人类的发展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一核心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今后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例如:笔者在讲《地理信息技术》时,以“神州”系列飞船发射作为切入点,解析3s技术在祖国航天事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水平,给他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学生在学习该节内容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祖国航天人为榜样,学生积极发问,学习热情高涨。此外,在课后我们可组织学生对课堂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县河流受污染状况,分析本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地区易发灾害,我县采取了哪些措施等。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的基本国情,再由学生将这些感受引入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在观察、调查、走访中增加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会贯通,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例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鼓励学生课后走进学校阅览室,获取地理知识,制作地理知识卡,进行知识积累;让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的地理知识,平时留意电视地理方面的节目,在假期旅游外出时,留意各地自然风光、风土民情。以开阔地理视野,在生活中丰富地理知识。

总之,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应以“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开放、灵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认识地理,让地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阜宁分析生活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阜宁县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江苏阜宁:一检察官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银奖
漫生活?阅快乐
终将修复的夏天(外一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做庄严承诺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