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在寻找那些“重要”的人和事,但是那些经你之手通过媒体而公诸于众的人和事真的有那么“重要”?清夜自问,相信不少职业新闻人难免生出些许反讽或自嘲之感吧。譬如本期封面文章所报道的胡润,他做的中国富豪排行榜,对咱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到底有什么意义?估计你一时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是胡润的排行榜却已然成了中国社会会生活中的年度大事,这就是商业化媒体市场的现实。我这么说亳无贬义,商业化在很多方面意味着人性化,想想1980年代池莉、刘震云们的“生活流”小说里描写的那些灰暗、压抑的生活场景吧!人民需要娱乐,报道胡润做的那些事情,在满足媒体商业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一下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这件事情也未必就那幺不重要吧?
当然,作为一本财经媒体,娱乐可以偶尔为之,但不是我们的主业,其实我们有关胡润的报道的关注点在他的商业模式——胡润做富豪排行榜可不是毫不利己地一心为人民服务,他是有商业目标的——他这个排行榜自身是怎么赚到钱的,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在自本世纪初兴起的“眼球经济”中,胡润的商业故事为不少有志于创业的人提供了范例价值。
不过,“范例”未必不值得警惕。按畅销书《影响力》的理论,胡润的排行榜之所以成为中国大众的关注热点,其实是基于这祥一种机制:一个人在街边仰头看天,经过的人好奇,跟着仰头看天,结果聚起一大群人都在那儿看天,最后那第一个看天的人说:怎么回事,我鼻子出血能引来这么大动静?“从众心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导致的荒诞性并不只出现在笑话中,比如本期的《一个外国人的中国低碳之旅》中展示的“低碳经济”中的政府官员的行为。
说实话,我觉得那些官员的行为没什么可笑的。所谓“低碳经济”,从一开始不就有人怀疑为美国鬼子搞垮新兴经济体的阴谋吗?我虽然并不做那样的揣测,但我知道从经济学角度看,“低碳经济”缺乏市场支撑,在世界各国都靠政府力量来推动,其前景是很难预测的,总统首相们嚷嚷低碳经济的美妙前景,基层政府官员们固然一头雾水地敷衍塞责,那些风投专家们又何尝没有借此投机之嫌?因为全世界的人都说低碳经济前景无限,所以这些人也跟着说这事能大赚其钱,谁知道他们是真这么认为还是在忽悠下家!
在言论市场里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是“大家”都在谈这件事,这件事就似乎“重要”了;另一种情况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下结论,这时“专家”的意见就“重要”了——《影响力》归因于权威效应。怕的是专家太多,而且彼此之间打架,更可怕的是不仅打架,而且很多人还嚷嚷说这些专家如此奋勇打架是“别有用心”,于是整个市场乃至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茫然。本期的《你正被谁误导?》一文就描述了当前中国某些热点市场的此种乱象。
跟着群众走,大致没错;群众也不知道怎么走了,跟着“权威”走;问题是,“权威”,在哪呢?这是一个时代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