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毅
《张大千的世界研究》是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10周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份美好的礼物。这一个集体研究的成果。计80篇宏文,传达了58位作者对“宇宙难容一大千”的张大千先生的认知和心仪,表达了编者对张大千先生的高山仰止与一腔情愫。
张大千的世界是一个广袤、多元、缤纷的世界,有“说不完”之慨。这些年来,评论特别是介绍张大千及其艺术的文章时有问世:但囿于种种原因,严格地说大陆未出版过有关研究张大千的文论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为此,我有一个愿景:除了著述《张大千的世界》(3卷),便就是编辑《张大千的世界研究》文论集,以从学术和理论的层面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对张大千的世界的研究,特别是我奔走呼吁的建立“张大千学”与聚焦“大风堂画派”的研究;从而,弥补这个空白,了却这件憾事。尽管我知道,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趋于失衡和倒挂的今天,要澄怀观道,做一件本应由一个机构来完成的事是力不从心的。甚至有些步履维艰。但我深信,所主张的“张大千学”与“大风堂画派”这两个学术命题一定能够引起更多更大的关注,并随着研究走向深邃,是完全可以影响中国美术的,也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
张大千的世界(生命本体的、艺术的、精神的等等)研究是一个广义概念,我所著的《张大千的世界》(3卷)与《走近张大千》并由此获得了评家的序言和评论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内容,互为补充和提升,构筑了一座“立交桥”,既有评论所著《张大千的世界》(3卷)、《走近张大千》的,又有由此延伸研究张大千与大风堂艺术的,实在不好切割,甚至难以准确分类。由此,我们没理由拒绝这些序言和评论文章的入集,因为它们本身就构筑了张大千的世界研究的一部分。这些序言与文章,应该说大多不乏深度与广度(包括延伸所论及的实施文化名人战略等)。而且有的颇具真知灼见,尽管其中不乏誉我之辞和爱我之语。
《张大千的世界研究》根据内容相对分类编排。共分3辑并附录。所辑入的文章,特别是第3辑中的文章,尽可能为新作且未发表,尽可能体现海峡两岸研究张大千及其艺术的前沿,尽可能注重相对的专题性,尽可能地展示海峡两岸研究者的团队意义(遗憾,多次电话未能联系上台湾的傅申先生:黄天才、王家诚先生因身体状况未能撰文)。
为编辑《张大千的世界研究》,开好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数月前,我便将稿约奉达海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并期望对“张大千学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坐标”、“大风堂画派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坐标”、“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及其展览与魅力成都——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我还特意对1944年5月西南印书局印行的《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特集》进行了梳理。并将资料分送有关专家学者,供研讨参考)等论题作特别的研讨,意在拓展研究张大千的世界的范围与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总之,这些研究总体上有相当的广阔性——有探讨张大千学的、大风堂画派的、张大千泼墨泼彩的、张大千与当代中国画的、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与时代意义的、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分期及成就的、张大千书法印刻摄影的、张大千的去国和还乡的、张大千的情爱世界的、张大千与敦煌壁画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的等数十个领域以及深度——特别是关于张大千泼墨泼彩的。更有甚者,有的文章探讨的内容已经突破张大千研究的学术意义,而涉及到实施名人战略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及其社会意义诸范畴。
上述可见,《张大千的世界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特别是有的文章发自肺腑。纵横捭阖,走向深邃,无疑在研究张大千的世界进程中,会留下一个鲜明而难以忘却的“记忆点”,并令读者振奋和时代感动。因为,其中有的内容填补了目前研究张大千的世界的空白,提升了对张大千的世界研究的水准,具有时代意义,甚至包托方法论意义。至于《张大千的世界研究》中的文章论点,著者各抒己见,甚至相互形成悖论和抵牾,如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是否受到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等。然而,这并不影响对张大千艺术的研究,也不影响张大千艺术的魅力,因为张大千艺术已深植人心。需要强调的是,“行遍欧西南北美”并极具艺术天赋和被誉为“一代振奇人也”(秦孝仪先生语)的张大千,其创作意识形态是与时俱进的,其艺术主张与艺术实践乃至行为方式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万万不可以仅仅从某一点或某一句话去作定性考量。历史学家说,历史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过程。其实,张大千世界的研究一定意义上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正是这种探讨和争鸣。并在其中求同存异,才有益于张大千学与大风堂画派的建设与发展,才有益于学术氛围的浓郁,才有益于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从而,也才具有哲学意义与时代意义。
(《张大千的世界研究》由汪毅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张大千纪念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