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谷
摘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一个国家统计机构的“生命”,也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数据是否准确,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统计机构的形象,而且对以此数据为依据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培训以及预防统计虚假机制的建立,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关键词:统计 数据 准确性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数据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一、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意义
统计的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大政方针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决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惨痛的教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统计工作是比较正常,数据也是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8年大刮浮夸风,统计数字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粮食亩产甚至超过了一万斤,这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后来,“四人帮”一伙搞“数为帮用”,败坏了统计工作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不准确的表现
(一)虚假的数据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某地区某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5%,而按行业划分,商业零售额增长达20%,工业零售额的增幅也达10%,餐饮业的虽然增长只有4%,但其他行业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的增长也达7%,这就明显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四)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五)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六)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有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不准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等。
三、解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的策略
(一)应当遵循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首先,解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参加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准确性的高低,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的准确性,大家都对数据的准确性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准确性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保证。首先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和本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会同会计、业务等部门统一设计企业内部套表,在设计中应体现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该一致。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以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并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统计台账、统计报表都做到标准化并准确无误,这样才能使整理、汇总的数据资料的准确性有确切的保证。
(三)加强统计法制法规建设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法律保障。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统计法》,彰显统计法的强制性。要克服基层政府弄虚作假现象对统计法的侵蚀,釜底抽薪之举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管力度,让“数字出官”这种潜规则没有生存的土壤。要彰统计法的强制性,要制裁说假话,报假数据的官员,让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以增强统计法的权威性。其次,要独立行使统计职权,确保统计数据不受干预,《统计法》第八章第二款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这实质上就是要保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干预,能够独立地、客观地、公正地依法开展统计调查活动,提出统计报告,实行统计监督。再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的宣传《统计法》。要让普通公民懂得,依法如实申报统计资料如同依法纳税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和责任,而且要让他们学会用基本的统计思维和常用的统计方法来观看日常的统计信息,使统计指标的每一个数据都置于人民大众的监督之下,杜绝虚假统计数据的产生。
(四)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不准确问题。同时,还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方法保证。首先,可运用抽样调查法来推断总量指标的准确性,它是对全面报表、普查、重点调查的基层统计数据或汇总统计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或误差判断的科学方法。其次,可运用回归分析检测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再次,可运用主次因素排列分析图、因果分析图等来分析各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六)加大新的统计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必要途径。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处理高速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贮存资源化,从而降低统计数据在人工处理、传输、贮存等环节上的技术性误差和逻辑性差错。而且有利于从机制上形成强有力的统计质量管理体系,维护统计数据管理的独立性并有效遏制随意虚报、瞒报以及统计数据不准确的其他腐败行为。
总之,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贾维浩.统计数据质量之我见[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02,(1)
[2]权贤佐.中国统计与国际接轨问题研究[J]. 统计研究,2002,(4)
[3]田静.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11)
[4]李群.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之我见[J].上海统计,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