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倢
摘要:目前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要求之一。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等现状的存在,为中医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中医教学的实际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以此推进探讨解决中医教学矛盾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提高中医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医院校 中医教学
西医院校学生是未来医师的主要来源,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与技能,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本文结合本校中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以此推进探讨解决中医教学矛盾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提高中医教学效果。
1.本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中医课程面向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学时为考试科70学时,考查科48学时。据粗略统计,中医学教研室07-08年共承担了全校3000多学生近800学时课程,平均每学期约20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脏腑生理、经络针灸、治法治则、病因证治药、诊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每一个专题只有几个学时,可教师却要把在中医院校学习几十个学时的内容讲清楚,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2 生源特点-缺乏中医背景知识
中医学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此时的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这与中医学直觉意向思维模式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而且由于缺乏传统文化或哲学思想的熏陶,造成学生对中医知识感到理解困难,学习热情不高。现时还存在不少社会学者对中医科学性持否定怀疑态度的观点,这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态度。
1.3 学习目的不明确
有的同学对于中医学习动机不纯,认为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中医工作,所以缺乏中医学习热情和兴趣,力求老师少“讲”少“考”,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考过即忘或考而不过,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4 师资困难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本学科的特色和重点内容。但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数同时从事医教结合的双重工作,每位教师精力有限、而且资历不同、各有所长,有时难免落入传统中医课堂的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照powerpoint宣科),以致课堂气氛枯燥呆板, 缺乏教学互动,对学生形成单调刺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难”和学“难”容易成为恶性循环,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不能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了。
2.教学对策及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对高等医学院中医教学的调查显示,中医的科学性、文化特征、临床疗效三个问题是学生最为关注的【1】。这些问题虽然不属于教学内容,但它们对于优化中医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就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2.1 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医
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建立。对于接受西医逻辑思维教育的学生,教师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客观评价中医,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长于宏观,西医深入微观,两者各具优势和不足,不可相互取代,更不可随意否定任何一方。避免夸大神化中医的诊治范围和临床疗效,反而助长西学中者的抵制心理。
2.2精选准备,注重知识更新
科学是日新月异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那种认为备一次课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必须认真充分备好每一堂课。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表达方式及时间分配。在此基础上,关注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新观点,结合学科的兼容性及学生的喜好,恰当地融入课堂之中,做到授课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既保持中医特色,又体现发展动态。
此外,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加强临床实践,把临床经验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去,通过讲解临床病例,使授课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讲授的内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3突出重点,授之以渔
由于教材和学时配备不成比例的矛盾,为了顺应课时的缩减调整,如何突出重点是每个中医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临床专业学生日后的从业趋势,除着重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以外,尚需侧重讲解富有中医特色的舌诊、脉诊,中药方剂和辨证论治原则,让学生了解从中医学角度诊疗疾病的互补或优势。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梳理知识链,特别是章节之间、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有时间多参与临床见习或门诊侍诊,改善远期教学效果。为师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短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多少高分,更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是否具备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2.4 开展中医第二课堂,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中医是以直觉意象思维为主的整体观辨证思维模式,如果不转变西医的逻辑思维模式是很难理解和学好的。适当开展中医第二课堂活动,宣扬中医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国学氛围,提升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建议根据师资力量情况,开设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或讲座,如“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循证医学与中医”、“中医食疗与养生”等。通过开展选修课或讲座,拓展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环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热情。
总之,教学是一个反复实践、长期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本人通过观察本校近两年来的中医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存在问题的对策。本着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的出发点,中医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总结,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注重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小波,李宗信.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