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汗能用止痛片吗?

2009-03-27 04:33侯美玉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水杨酸类药物

侯美玉

提起止痛片大家应该不陌生,很多家庭的小药箱里应该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感冒大家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感冒不会去医院找医生而是自己吃些药就是了。那么把这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放到一起,止痛片加感冒,您是否会脱口而出地告诉我——感冒吃止痛片可以发汗退烧啊,这方法我常常用的!

但是,感冒了真的就应该使用止痛片来发汗退烧吗?我给的回答是:不一定。

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仔细了解更多关于止痛片和感冒这两位“老朋友”的一些情况吧。

认识止痛片

阿司匹林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我们常常听到的解热止痛片(APC)、阿司匹林肠溶衣片、巴米尔(乙酰水杨酸水溶片)、阿苯片、百克痛(乙酰水杨酸钙脲散)、喜得宁、阿幸、扑尔敏、安乃近等等都是水杨酸类药物的不同剂型的药物。

这类药物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水杨酸类药物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其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水杨酸类药物还有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目前在我国医药市场上这类药作为解热镇痛的非处方药,主要治疗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牙痛和痛经,术后小伤口痛等,因为其可以引发胃肠功能紊乱,故对胃病胃痛没有治疗作用。

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最常见的反应是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等。若在饭后与适量碳酸钙同服,可减少反应的发生,但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因后者可加速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副作用比如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中毒反应(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嗜睡、出汗等反应)以及对肝、肾的损害等。

现代医学说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目前对于感冒的治疗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辅以其它支持性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发热的处理,而对于发热、头痛我们常常首选解热止痛片,如去痛片、扑热息痛片等阿司匹林类药,这主要是利用了这些药物的降温、退烧、止痛以及减轻炎症反应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过敏的人不能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有哮喘史的人要慎用,且用药量不可过大。同时发汗不可盲目,一定要有度,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以及身体虚弱者,切忌出汗过量造成虚脱。当然,除了吃药,对付发热我们还可以采取物理方法降温,常用的方法有:酒精擦浴、冷敷等。

对症治疗的第二点就是对付咳嗽,以排痰及解除支气管痉挛。常用方法是:3%含氯化铵的棕色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枸橼酸咳必清:25毫克/次,一日三次。此外也有糖浆剂,每100毫升中含咳必清(又名维静宁)0.25克,用量为10毫升1次,每日三次;在医院里往往可以湿化给氧,对于咳嗽呼吸紧迫都有良好作用;磷酸可待因:可待因又名甲基吗啡,有较强的镇咳作用,一般只用于剧烈的刺激性干咳,15~30毫克1次。一天三次,但每次用量不得超过0.1克,每日不得超过0.25克。

如果伴随鼻塞、流涕、流泪,可用局部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滴鼻,每次24滴,一日3-4次。如果伴有咽喉痛可口含溶菌酶片,1-2片,次,每日4~6次;或含碘喉片1~2片,次,每日3~4次或薄荷片,1~2片/次,每日4次。

抗病毒治疗是感冒治疗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比如三氮唑核苷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金刚烷胺也有抗病毒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常用到的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尽量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保暖及室内通风,进流质或半流质而营养丰富的饮食,适当进食新鲜水果,戒烟戒酒等等。强烈建议大家如果感冒了,一宜多喝开水。补充足量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加速代谢物的排泄,从而减轻感冒的症状,缩短病程。二宜保证充足的休息,目前治疗感冒尚无特效药物,好好休息,减少消耗,保持体力,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利康复。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下丘脑等神经内分泌器官,有利于下丘脑等神经内分泌器官的功能稳定,从而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祖国医学说感冒

我们遇到感冒常常想到的发汗解热的方法,其实源于中医理论,我们说吃止痛片来发汗治感冒其实是在生活中把这个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解热镇痛药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一个结果。现代医学治疗感冒把使用解热镇痛药以达到退热目的当作一种常规,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感冒其实并不一定都需要发汗。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对于感冒,中医根据发病季节或症状不同,主要把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型。

风寒感冒多表现为发热怕冷,头痛全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为白粘痰,舌苔薄白;风热感冒者发热不怕冷,头痛,咽喉痛,咳嗽痰为黄稠脓性痰,舌苔微黄。此外还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阳虚感冒、风湿感冒、暑湿感冒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感冒,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发汗,是中医常用治感冒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解表法。它是通过开泄揍理、促进发汗,使表证随汗出而解的治疗方法。所以,有表证时需要发汗来治疗,没有表证时则不需要发汗,如果本没有表证而误用了发汗法,反而不利于治疗。比如很多夏季感冒就不需要发汗,夏季感冒以热伤风,即暑湿感冒为多,这种感冒就不能按冬天常见感冒一样热捂发汗,恰恰相反,应该清热解暑。

因此,从中医角度来说,治疗感冒,有表证时方需发汗,而发汗又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发汗要汗之有度:运用汗法治疗感冒,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发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则耗伤阴液,可以伤阴以至亡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染染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强调汗法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同时对助汗之护理也甚重视,与喝热粥以助药力,除热粥外,也可多饮温热开水、热汤之类。第二点,虚人宜慎发汗:虚人感冒一般不宜重用发汗解表之剂,因气虚者表卫不固,本有自汗形寒情况,如疏散太过,汗出更多,会使营卫俱虚。同时还要注意因时选药,掌握好用药剂量,并随季节变化选择用药,增减剂量。比如春夏之季揍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应选择发汗力弱之品,如香蕾等,用量宜轻;秋冬季节揍理致密,不易出汗,则应选用发汗力峻之药,如麻黄等,用量宜重等等。

最后提醒大家,总的来说感冒多属于外邪侵犯,所以,原则上感冒初起宜吃清淡稀软饮食或食物,忌吃油腻、粘滞、酸腥、滋补食品,以防闭门留寇,外邪反不易驱出。风寒感冒者宜吃具有辛温发汗散寒之品,忌吃生冷性凉食物;风热感冒者宜吃辛凉疏风清热利咽食物,忌吃辛辣性热物品。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水杨酸类药物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温胆汤在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HPLC法同时测定氯柳酊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对水杨酸的吸附性能
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在耐多药结核病中抑菌效能的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