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珠飞
一、 聚焦“三次命令”,激起阅读期待
1.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生画句子,师指名读)。
4.过渡:仅仅为了杀一头牲口,身为军团长,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下命令呢?
评: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到浏览全文,进而聚焦“三次命令”,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又为整节课的教学选取了“切入口”,并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 追问“一次命令”,感受“割爱”之迫
1.出示第一次命令,指名读。
2.彭德怀为什么要下令把六头牲口全部杀掉呢?学生读1~4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指名读所画的语句)
3.补充背景资料:当时,很多红军战士身体非常虚弱,有的倒在泥浆里再也爬不起来了;有的看上去并没有死,眼睛还睁着,战友们好不容易把他们扶起来,可是没走几步又瘫倒在地,默默地死去。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需向导,循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能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4.假如你是彭德怀,亲眼目睹了这样的情景,你会作出怎样的决定?(杀牲口!)指名再读这次命令。
5.从这道命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爱战士)
评: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燃眉之急”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深刻体会到“杀牲口”实属迫不得已,从而自然地感受到彭德怀爱战士的情怀。
三、 透视“再次命令”,感悟“大爱”之诚
1.由彭德怀“不耐烦”的表层原因,导读5~11自然段的人物对话。
(1)谁来发出第二次命令?(出示第11自然段,指名读)
(2)怎样才能发布好这道命令?(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反色显示第11自然段的“提示语”部分,并突出“不耐烦”和“大声”)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已经给我们作了提醒,这部分内容叫做“提示语”(板书:提示语)。提示语也可以放在人物语言的后面或中间。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调等,是读好人物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这句提示语中,“大声”好理解,“不耐烦”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再读这次命令)
(3)彭德怀对什么“不耐烦”了呢?请大家默读5~11自然段,想一想。(生读、思,然后指名答)
(4)饲养员和警卫员是怎样请求的,彭德怀又是怎样解释的呢?请抓住提示语,仔细体会,读好5~10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生练读)
(5)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①你读懂了哪句提示语?
②我读懂了这一句(也可能是其他句),“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从“流着眼泪”我体会到:老饲养员内心非常难过。
③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生读)
④老饲养员为什么难过?(学生一般理解较浅显:因为他舍不得大黑骡子,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
⑤仅仅因为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才舍不得吗?还有别的原因吗?(生若说不出,师再启发:彭德怀下令杀掉的有六头牲口呀,老饲养员为什么单单舍不得大黑骡子呢?)
⑥是呀,从表面上看他是舍不得大黑骡子,实际上他更是为彭德怀担心哪。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这句话。(生读)
评:方法是在运用中掌握的,能力是在历练中形成的。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⑦面对老饲养员的担心,彭德怀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第9自然段)
⑧从提示语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一般会从“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这个动作中体会到,彭德怀在安慰老饲养员)
⑨好,现在我就是老饲养员,你就是彭德怀,请你来安慰安慰我吧!(生读)
⑩听了你的安慰,我心情稍微好了些,怎样说才能让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呢?(学生可能会说:说这番话的时候,要非常坚定、自信等等)请你来安慰安慰我吧。(生读)
从彭德怀的这番话中,你除了感受到他的自信与坚定,还感受到了什么?(他能够与战士同甘共苦)请读出你的感受。(生再读这段话)
评:适时创设交际情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角色,既让学生顺利走进了人物内心,又使朗读指导方便而有效。
你还读懂了哪句提示语?
预设:我还读懂了这一句,“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从“深情地望”我体会到彭德怀非常爱大黑骡子,他舍不得杀大黑骡子。
是的,他非常爱大黑骡子(板书:将课题中的“和”改写成红色的“爱”),但是他为什么还会如此“平静”地说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他在克制自己,故作平静)请读出你的理解。(生读)
撇开提示语,大屏幕出示5~11自然段中彭德怀与老饲养员之间的对话,同位分角色练读之后,找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评:由逐句指导到连贯朗读,由品味提示语独立读到撇开提示语分角色读,循序渐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一步步深入,阅读能力也逐步提高。
2.由彭德怀“不耐烦”的深层原因,辐射2~4自然段
(1)面对老饲养员等人的再三请求,彭德怀“不耐烦”了。从“不耐烦”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彭德怀内心非常难过)。
(2)让学生读2~4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一直看着它吃完。”)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3)(师出示这段话)要读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疼爱,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值得注意?请你边读边将这些词语圈出来。
评:不作任何分析讲解,让学生自读自悟,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悟,这就叫“以读见悟”。在确认基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读、思、悟的差异性,将个性化朗读落到了实处。
(4)彭德怀为什么这么疼爱大黑骡子呢?请在这个自然段中找一找:“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小山似的。”并说理由(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大黑骡子任劳任怨)。指名再读:“有时……吃完。”
(5)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彭德怀更爱战士。(板书:更)并进一步揭示“衬托”这种写作方法。(板书:衬托)
评:适时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这就叫“语文味”。
(6)一边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大黑骡子,一边是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红军战士,让他在这二者之间作出选择,是多么无奈、多么痛苦啊,所以他“不耐烦”了,谁再来发布这个命令?(指名再读第2次命令)
评:语文教学需要抓住重点,重锤敲打关键语句。综观这一环节,教者从“不耐烦”切入,分两个层次透视、辐射2~11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品读感悟,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四、 渲染“末次命令”,彻悟“爱”之悲壮
1.彭德怀背过脸去,在等待那一声刺耳的枪声。但是,
(师引读)枪声没有响——(生接读)
(师引读)十分钟过去了——(生接读)
(师引读)二十分钟过去了——(生接读)
2.军团长,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
(生答,反复读第3次命令)
评:教者并未像前两个环节那样先揭示第三次命令,再品读、点拨,而是直接引读课文,然后用“军团长,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的反复,简洁地完成了学生由读者到军团长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这二十分钟的“漫长”、“痛苦”和“饱受煎熬”,愤怒地发出第三次命令水到渠成。既省去了琐碎的分析,又避免了教法雷同。)
3.这可是一道死命令呀!副官长不得不开枪了。于是,在茫茫草地上出现了这样悲壮的一幕。(出示第19自然段并配以《过雪山草地》乐曲,指名读)
4.大黑骡子倒下了,与彭德怀朝夕相处的大黑骡子倒下了!它跟着彭德怀爬过了一座座山,渡过了一道道水,饱受饥寒,出生入死。可是现在,彭德怀却亲口下令杀了它,此时此刻,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大黑骡子说,他会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你们写下来。(生写,然后指名深情地诉说)
5.这千言万语,这万般的敬意与歉疚,都凝成了这样一个动作。(指名再读19自然段)
评:教师深情的话语并辅之以悲壮、沉重的乐曲渲染,将学生积淀的情感推向了极致,一句“他会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抒写心声的机会,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五、 缘疑回溯,深悟“大爱”之神圣
1.(师引读)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生接读)
2.“滚滚铁流”指什么?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为“铁流”呢?
3.红军战士的力量来自哪里?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
4.是呀,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因为有了像彭德怀这样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领导,才会团结一致、共度难关,最终取得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