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 儒
对于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一般是强调其社会象征意义,但近几年来呈现出了一些将领袖人物塑造得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新作,而朱照林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探索。
朱照林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创作便是《青年毛泽东》,几十年来他的创作题材虽然时有变化,但始终还是倾心于对领袖毛泽东的形象刻画,表现着他自青年时代便已萌发的“领袖情结”。
1925年秋,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使得毛泽东只得离开长沙,临别时填词一首《沁园春·长沙》词中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其词英气夺人,壮志云雷。作品《恰同学少年》刻画的便是这个时期、这个背景下的毛泽东,朱照林通过对主席词意的理解,将之转换成视觉形象。表现出了毛泽东的那种沉稳、老练、睿智的风采,这种体现领袖之精神面貌的作品在《北国风光》中又以另一种姿态出现。
《北国风光*描写的是1936年左右,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形象。此作,摒弃了一般表现领袖的常式,但见主席双手叉腰,凝目远眺,成竹在胸,其头部是依照毛泽东同期的照片,衣服塑造的甚有质感,真切地把握住了生活中的真实。特别是毛泽东颈脖上围着的“围巾”更传神地衬托出他那种特有的,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政治家之风度,可谓点睛之笔。
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表现毛泽东长征时期的作品Ⅸ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作者既没有概念化地塑造毛泽东的不畏艰险、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没有具体地描写他在长征中的某一场面。而是寓有象征意味地刻画了一位头戴八角帽,身披军大衣,手扶拄杖,神志坚定的主席形象,这件作品细节处理入微,整体又很协调,由于这种写实手段的成功运用,使得此作颇具“艰苦岁月”的象征意义,朱照林的这一类塑造毛泽东形象之作品,倾向于一种平实的、生活化的装态,有一种与人拉近的亲切之感。是作者从“领袖——人”之间的恰当把握,使得领袖形象具有了人民性。而在《人民万岁》《一代天骄》等作品中朱照林则着重于塑造和刻画领袖的那种揽风云世界的壮阔胸怀。从他的这类作品中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毛泽东的另一种风采。
一个雕塑家在为某一个人雕像时不仅要使其形象准确,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其精神气质,尤其在塑造人民所熟悉的领袖人物时,这一点更为重要,这需要作者首先要走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设身处地去思考角色的思想情感,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实际是表现了一种作者与角色的遭遇,这就要求作者不能对角色有任何歪曲,也不能以个人的感觉来替代角色的真实。朱照林为了塑造好人民领袖毛泽东,参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毛泽东的论著及诗词,研究了主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形象特征,从眼神、手势、步态及衣着的刻画中揣摩,捕捉领袖的精神气质。朱照林对于毛泽东所作的不同的形象处理,能够真切地把握住这一点,使人们可以从其作品中再一次感受到伟人的那种既充满超人气度,又不失常人情感的亲切之态。
一般来讲,一位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中,均有热衷于表现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也会因作者的阅历、见识的不断扩展而变化,但朱照林的兴趣点似乎从未有过偏离,他几乎从未离开过他的“领袖情结”,这种状态自然与其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秉性等有关,他生活在革命老区江西,这里是有着革命传统的地方,这种红色文化在其少年时代便根植于他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表现在他为之终生追求的艺术创作中。
他以雕塑这种艺术方式抒发着他的人生情怀,体现着他的人生价值,表现出了他对崇高、伟大等精神品质的称颂,我想这应是对朱照林塑造的领袖形象的恰当解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