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互动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

2009-03-27 08:17余茂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叙述性创新能力师生

中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已被以提问为主要手段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这无疑是教学上的一大进步。然而,目前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还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平、相当浅的层次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师生互动的形式上,普遍存在简单的一问一答,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直线型的互动。最常见的是教师的“判定性”提问,要求学生作出是非判断,其典型的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起作用。有些教师采取“叙述性”提问,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作出相应叙述,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对有关内容进行回忆和组织,来回答教师的提问,虽比“判定性”提问进了一步,但对学生思维的要求还是较低的,同样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两种提问,教师在主观上都是希望学生说出设定的答案,是“请君入瓮”,是变相的“填鸭”和“注入”。其次,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上,那种不顾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盲目提问也普遍存在。有的太易,教师所提问题在教学文本中已明显体现,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学生只需注意文本而不用思考就能正确回答;有的太难,超出教材和大纲的要求,或者脱离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有故作高深之虞。

上述师生互动的情况在课堂的外在表现,要么是课堂气氛热烈,“判定性”和“叙述性”提问以及内容浅易的提问,课堂上都可能出现热烈的场面。这种场面很具迷惑性,讲课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听课者也往往沉醉其中。其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特别值得警惕。要么则是气氛沉闷,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时,学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茫茫然昏昏然,只能“望题兴叹”。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诸多做法是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对此,教师应怎样认识并通过改进课堂师生互动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变单向直线型的互动为多向网络形的互动。

有效的互动,应是多元的,是网络型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停留在从师到生的单向直线型的较低层次上,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组织、指导下开展的具有“合作学习”性质的讨论,常见的方式是同桌同学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比如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切磋;在文言文教学中,可让同桌同学相互口译文段;在作文教学中,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写作提纲、交流写作体会,等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只是一个讨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不是裁判员,更不能让学生的发言变成对教师意图的猜测。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表明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向教师提出,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求得对问题的理解。这种互动方式,最关键之处是问题由学生提出。这既是理解性思考的结果,又是创造性思考的开始,是创造性思维的种子,教师要倍加珍惜。这种互动方式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甚至有可能与教师或教参相悖。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总是以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以同志、朋友式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正是教师博大胸怀的体现。我国教坛上早有“教学相长”之说,韩愈更明确地指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才能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实践中有所作为。

二、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上开拓,要求在互动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目标,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多种答案,打破常规、延伸扩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收多种营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如上《琵琶行》时,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恰当地引导学生欣赏,要求学生模仿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比喻手法,表现出《二泉映月》的旋律变化。这就开拓了互动内容的广度。

深度上开拓,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产生自己的见解,体现出创造的潜能。这就不是上文提及的“判定性”提问和“叙述性”提问所能实现的。教师应采用“说理性”提问或“发散性”提问,方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说理性”提问,要求学生做出相应论述,其典型的形式是:“……为什么?”“……,原因何在?”“……、道理怎样?”这类问题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发散性”提问,则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其典型的形式是:“除此而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会怎样?”这类问题的重点是启发学生往深层次探究,充分体现创造思维的特征。这种互动的方式,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深度,又不能故作高深,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点拨、梳理,并将自己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余茂龙,教师,现居甘肃临泽。

猜你喜欢
叙述性创新能力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设计学视角下服务设计中的叙述性表达研究
藏戏的“叙述性”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具象:架上绘画的价值探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