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峻 姚润丰 于文静
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作为一份送给亿万农民的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中央一号文件既有针对性、指导性强的年度工作要求,又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提出的重要应对方略。
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这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要夯实农业这个基础支撑。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
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是粮食不能出问题。尽管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汹涌来袭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粮食生产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今年将通过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同时,国家还将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从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今年将力争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坚持不懈地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进一步增加“四大补贴”资金
去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元,实际增长8%左右。但下半年以来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有清醒认识和充分估计,提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既是稳定农业生产最有力的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基本的保障。为了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24日已宣布,2009年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均比2008年提高13元。这次提价幅度是2004年我国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最大的一次。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是国际上支持保护农业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近几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这“四大补贴”不断增加,去年资金总额达1028.6亿元,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使目标更清晰、操作更简便、效果更显著。
■就业岗位尽量多使用农民工,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的关键之举,也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农民工新增就业机会难以增加甚至会减少,靠外出务工经商来拉动农民增收的渠道遇到了严重阻碍。因此,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此外,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况,文件还提出要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升农民消费水平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国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专家指出,只有多方努力把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让农村市场“火”起来,才能带动一系列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为此,在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
———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
———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
日前,财政部等部门已在14个省份启动第二次“家电下乡”工作,2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广。今年中央财政还将增加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将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业内人士认为,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将会起到多重效果。
在一系列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国家将在农村教育、医疗和低保等关系农民基本生活、解除消费后顾之忧等方面有大动作,如: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2009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仍将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人们可以预期,在中央一号文件的良好开局下,今年“三农”领域将迎来强劲的新动力,再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安定的新辉煌。(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一号文件”:中国农民的温暖记忆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从“瓜菜代”式的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从“皇粮国税”“三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农民这些温暖的记忆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惠农强农政策,现回顾一下关于“三农”问题的前十个“一号文件”。
引领农民告别饥饿奔向小康
■1982年:肯定“双包”
这是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使这场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第一个“一号文件”发出后,有的农民跑到城里书店要买本“包产到户政策书”。
■1983年:全面推广联产承包
1983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可以搞,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行专业承包都可以,可以百花齐放。
■1984年:家庭承包可以15年
1984年“一号文件”,中央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国家对生产对经营者应当进行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1984年“一号文件”同时鼓励发展社队企业,鼓励专业户生产致富,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以前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乡镇企业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
■1985年:取消统购派购
1985年“一号文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粮食和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订购,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1986年:培育农村市场
198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从这一年农村改革进入第二步:培育市场机制。同时强调增加农业投入。“一号文件”一次又一次带来乡村巨变,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统计表明,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年:城乡一体发展
在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4年至2008年的5个“一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2006年开始正式全面免征农业税一项,农民当年减负500多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力促由“取”向“予”的转折
■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的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历史性地实施“两减免(减免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着眼于减负增收,自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
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公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多予、少取、放活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建设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这个“一号文件”标志着国家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
■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的“一号文件”再度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时期的“一号文件”,破解着“三农”难题。农民人均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增幅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