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东
[摘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压抑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按照学生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文针对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从创设贴近实际疑问,充分运用实例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创设疑问 运用实例 注重实践 体现差异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加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学科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过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压抑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转变那种“时间加汗水”没有后劲,得不偿失的旧教育模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和保护,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勤于思维研讨、独立解决问题、获取学习知识,发展学习能力,从而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上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贴近实际疑问,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一句紧扣学生心扉、贴近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的设置疑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成效,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的激发出来。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出示一组图形和条件,让学生进行判定。让学生扮演老师角色,到讲台前向全体师生讲出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判断结果和理论依据,增强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将内容融会贯通到红军追赶敌人的路线问题上,让同学们自己寻找能够追赶上敌人的最佳途径并求出追击敌人所用的时间。这时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通过积极的讨论,主动的设计,同学间的热烈讨论,学生很快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同时也为学生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运用实例教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众所周知,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知识点和内容的前后联系,运用典型实例进行有效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品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直观教学的各种教具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通过对贴近实际事例的了解,获得学好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教授相关数学内容时要尽量例举一些学生熟悉又能经常遇到的实例,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数学模型、实物等优势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观察、分析、综合各种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圆周角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在课前已制作好的圆周角模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相关的知识;又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个与打碎了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指明这个三角形的一边比为3:2,让学生求出这块被打碎的玻璃三边的长度,通过对这些实用题目的解答,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灵活、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思考、去解答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观察力得到培养、想象力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解题能力得到提升,数学趣味性得到开发,数学氛围得到造浓,数学品质得到培养。
三、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树立学生学好学习的信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学生进行自主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主动参与探索实践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要在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前做好指导工作,使学生对实践活动要求、步骤、目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课题调研小组进行“农业生产状况”数据调研活动;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纸盒等;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画出一摸一样的多边形图形。
四、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增强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由于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求异性致,心理发展的叛逆性,心理品质的不完善性,导致在生理、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深入学生中间,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情感,建立和谐、民主、融洽师生关系,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设计了“溢价百货商店因转业对服装进行打折销售,每件衣服如果按标价的5折销售将亏30元,按8折销售要赚45元”的问题情境,这时教师分层次分别向学生提出:每件衣服的标价是多少元?没见衣服的实际成本有多少元?如果商家不亏本,可以采取打几折的销售策略等三个层次性问题,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充分发挥。又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学困生提出“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针对中等提出“能够运用判定定理内容进行等腰三角形的简单证明”;针对优等生提出“能够灵活运用等要三角形判定定理进行复杂图形的证明”等层次不同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发挥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整体上得到共同的提高和进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要“传道授业解惑”,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和能力的过程中,要摒弃就教学理念,树立新教学理念,强化自己素质,丰富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信心,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