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我的家

2009-03-25 07:12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2期
关键词:山猪盖房新家

邓 灼

王全,反反复复地向来看望和采访他的人说,是地震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大家的关心,他才有了比地震之前更好的新家。为此,新家挂上了对联。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

山上绿树成荫,山涧流水潺潺,地震的遗存已慢慢退出我们的视野,这就是位于青城后山山坳里的茶坪村。

元月7日,我们走进茶坪,走进了“联建第一房”——茶坪村村民王全的家。

这是一幢上下两层238平方米、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还未走进楼里,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走进房里,清一色塑钢窗,地上实木地板,墙线包了红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摆放着超大的高清晰液晶电视、三组深红色的真皮沙发……这一切无不让“蜗居”在都市的我们羡慕不已。

王全不在家,85岁的老奶奶热情地招呼我们:“吃饭了没有?”当我们对老人说“您的孙子好能干呀!”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能干啥子哟,是大家在帮他!”

聊天间,跑过来一个精干的小伙子,不用说,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王全。

得知我们的采访意图,王全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不是联建,我就没办法建好新房。”王全是村里的能人,2000年就开始饲养“跑山猪”,是茶坪村第一个“跑山猪”专业户。“这些猪全部不用喂饲料。”王全说,之所以叫“跑山猪”,是因为这些猪都敞放在山上,吃的都是天然食品。作为村里“跑山猪”养殖协会的会长,王全的事业发展得挺好。可一场地震,房子塌了,猪也死了几十头,就算把所有积蓄都拿来修房子还嫌不够,更别说重新发展养殖业了。

“不等不靠,自己努力最重要。”这是地震以后王全的口头禅。“灾难大,受灾广,受灾人口多,国家哪儿来那么多钱嘛?”早在去年6月,从帐篷搬进活动板房时,王全就决定:“自己盖房。”

6月26日,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允许农民和城里人合作建房。消息灵通的王全当天就听到了消息,他联系上经常买他“跑山猪”老腊肉的成都老板张忠贵,老张说,“没问题,搞吧,”老张提出,盖房的基本款28万元他出,只要给他在旁边再盖一套。这正是政策允许的,于是王全干了起来。7月10日,王全在镇里第一个开建新房。

由于建房没有花钱,王全就决定把家装漂亮点。他花4万多元购置了真皮沙发、液晶电视等,楼下一层自己一家人住,楼上4间房装修成宾馆标准间,作为“乡村客栈”,准备今年夏天对外招揽客人。“张老板也会把他的房子租给我,让我一并管理经营。”王全还花了7万多元从都江堰开回一辆崭新的东风雪铁龙,“开店和养猪都用得着。”

10月30日,王全搬进了新家。“8级抗震!”对新家,王全很自豪。这套两层楼房可不是过渡房:一般盖房需要40吨水泥,他用了60吨。

对未来,王全信心满满地说:“我把剩下的猪儿都卖了,资金回笼了一部分,今年,我还将大笔投资,继续我的‘跑山猪事业。”

有了王全的“吃螃蟹”之举,8月底,成都市政府在青城山组织联建咨询会后,茶坪村被纷至沓来的投资客挤得满满当当。现在,全村有34户参加了联建盖房。

12月22日,茶坪村发生了一件全国瞩目的大事。灾区农房联建全国首份集体土地使用证,就分别发给了王全的邻居王正良和联建者成都市民邓小林。“土地证”的发放,让所有参加联建的农户和联建方都吃下了定心丸。

“土地证”的取得让王全很羡慕,虽然他是入住联建房第一户,但因为自己是异地联建,领证要多两个步骤。如今,他只需将原宅基地复耕,就可以领证了。

茶坪村的变化不仅仅是住房。茶坪村人的观念也在变。茶坪村地震前的农家乐,曾经陷入恶性竞争,价格低到20-30元吃住一天。“自然服务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后要提升档次,规范服务,成立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王全说。

“到夏天我们的乡村客栈就要开张了,到时你们一定要来!”

会的,我们一定会来,因为你们的未来有我们大家的牵挂。

链接

2008年9月中旬,成都市出台了《关于重灾区农户灾毁住房联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成统筹[2008]93号),实际上肯定了茶坪村的做法。“跨出这一步就实现了城乡统筹的一个突破,并且具有推广的前景。”省委政研室研究员陈一农说,这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实现了农村与城市土地的同地同权,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精神完全吻合。

猜你喜欢
山猪盖房新家
米米的新家
吊桥摇啊摇
黑娃盖房——脱贫攻坚乡村行走7
小鸟的新家
擦玻璃
友谊之屋需要每个人添砖加瓦——读《野兔盖房记》
人豕大战
小猪盖房
“盖房养牛”何以成为美国名校功课
山里的留守儿童有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