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问题学生爱答

2009-03-25 04:09施高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3期

施高英

精彩的提问应该是有效提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精彩,才算有效?学生到底爱答怎样的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必须精当地设置问题,巧妙地利用问题,发挥问题的导向、引领、激励作用,使问题产生效益,发挥效能。

一、 着眼课题,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题是文之眼,是文章内容的凝聚,也是课堂教学中理解全文的突破口。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一课课题进行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使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如《乡下孩子》一文的课题极富生活气息和想象空间:“乡下”是无数城市孩子所向往的广阔天地。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乡下”,学生齐读后,让他们闭上眼睛进行回忆和想象:乡下是一番怎样的天地?那里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画一画,你会画些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勾画着各自心目中的乡下蓝图。接着,我又在“乡下”的后面板书“孩子”一词,引导学生质疑:“乡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玩些什么呢?乡下孩子的生活快乐吗?”这样着眼课题,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心生悬念,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也为突破重难点做好了准备。

二、 抓关键词,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常,但用得恰当,格外传神,是文章的中心之所在。教学中,如能由这些关键词切入教学,设计问题,深入剖析,效果也非常好。如《骑牛比赛》说的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给予人们的启示。我抓住了“技艺高超”一词提问:你从哪里看出骑手技艺高超?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公牛野性大发,疯狂地上下蹦跳,但是骑手仍然牢牢骑在牛背上可以看出骑手技艺高超。”有的说:“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而只有这位骑手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从这里也能看出这位骑手技艺高超。”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高超的技艺又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深入地思考、讨论、交流,懂得了“只有不怕苦,才能学到真本领”的道理。像这样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提问,既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化解课文的难点,真是一举两得。

三、 引入矛盾,提出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一些耐人寻味的“矛盾”来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条鱼到底该不该放?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作依据。”很快,选择“不放”的同学说出了理由:① 汤姆钓到的是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太难得了。② 汤姆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选择“放”的同学也摆出了充分的理由:① 爸爸指指手表:“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②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作正面引导,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师生讨论、生生交流,最后总结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严守规定,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这样在矛盾处设置提问让我体会到其妙处:通过引进对比观点,树立对立面,引发争论,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快速突破重难点,真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四、 挖掘空白,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我们所学习的一些课文字里行间往往潜藏着创新的诱因、存在着想象的滋生点。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生长点、空白处进行补白提问,一定会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使他们情绪高涨,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 插图补白。教学中利用插图进行补白提问,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中以大幅插图展现了开满梅花的梅花山美景。我们可以从这幅插图入手设置这样的提问:“小朋友猜一猜,人们一边观赏梅花一边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或者议论些什么呢?”

2. 结尾补白。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常常让人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此时,如果抓住这个空白,指点学生循着事情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必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如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这则寓言后,可设置这样的想象点:“由于没有准备过冬的食物,冬天来到的时候,蝈蝈们又冷又饿。那么到了第二年夏天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又怎么做呢?”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想象它们吸取教训,和蚂蚁们比赛搬粮食,过了一个丰衣足食的冬天;也有的想象蝈蝈们依旧好逸恶劳,不知悔改,结果寒冷的冬天到了,它们终于饿死了。这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这样续编故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南通市启东汇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