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飞
师范学校中,学生早恋问题令校领导、班主任颇感头痛。我带的是一个实验班,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且女生多于男生,有时交往不拘小节,这往往是早恋的“高发区”。入校不久,就有一部分学生尝试帮我“解放思想”,提出“早恋无害论”。而个别学生对男女生交往又表现得特别敏感和好奇。据一些学生反映,每晚的“卧谈会”都多多少少涉及此类问题。我意识到,要带好这个班,首先要处理好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问题。
以往对这类问题的做法,大多是不出问题就避而不谈,出了问题就视为“洪水猛兽”,家长、学校不是“围追堵截”,就是“管、卡、压”,劳师动众。然而结果仍不理想,学生常会口服心不服,形成心理上的对抗,其结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师范生的心理研究,科学对待学生的早恋,只要引导得法,就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学生对“爱恋”的专注转移到爱学校、爱家乡、爱专业上来。于是我准备找好一个契机,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一次和一位学生谈心,这位学生无意识地谈到男生Y和女生w的关系。我想深入了解时,他戛然而止,脸上却有点异样。我也就显得若无其事,不再细问。几天后,我收集到了这两个^的大量信息。一次W夜间生病,Y等人将她送往医院。医院规定只允许—人护理,Y毅然决定留下来。在输液的过程中,Y不时以幽默风趣来减轻w的疼痛,w也显得百般温柔。二人谈得很投机。后来Y频频邀请W出去散步。w为了“报恩”多数准时“赴约”。当初二人关系仅仅是走得近点的同学关系,但在外界看来,他们仿佛已进入“二人世界”,舆论四起。w本想“冷却”这种局面,而Y却感觉不大适应,于是每天都给w写一封情意绵绵的信。最终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班里成了公开的秘密。我还了解到w并不真的“爱”Y,只是喜欢和他谈话而已。另外,舆论的压力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只要解决Y的思想和外界的舆论,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于是我找Y谈心,从学习、生活谈到同学关系。见我态度温和,以大哥哥的身份和他倾心交谈,他也很坦率地告诉我,入校时就对W有点意思,“生病”的契机加深了好感,舆论响起,终于陷了进去。我问他:“你如此喜欢w,可是你真的了解她吗?”
“我太了解她了。她学习刻苦,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她的优点我一时说不完。总之,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做什么都有劲。”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也相信你的感情是纯真的,可是你知道w对你的感情吗?”
听到我这句话,他有点慌张:“这不太清楚,不过我感觉到她也喜欢我,和我在一起时,她也很快乐。”
“那么,我再问你一句,你现在的肩头能负载起这份沉重的感情吗?爱不仅仅是两情相悦,更是一种责任。你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对方负责,还要对双方的父母负责。当然还要对学校、班级负责。你现在因为情感的困扰而使你陷入‘二人世界,不和其他同学交往。比如上次校篮球赛,凭着你一米八的个头,是我们班的核心人物,而你却不能正常和队友训练,最后就没有取得好成绩,这是对班级负责的表现吗?”
“老师,我知道这一点对不起班级,但我实在摆脱不了这份感情。”
“这种感情是你们这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但我们还年轻,不单单是为了爱情而生活的。一个人只有超越了狭隘的男女之爱,他才能获得独立的价值,人活着才能有真正的意义。”
“老师,你说我也懂,但我该怎么办呢?”
“把爱藏起来,减少彼此的接触,努力练习书法(他的特长),转移自己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作为朋友,我也要实话实说,w对你仅仅是一种感激之情。目前来看,她学习认真、刻苦,两年后很有可能被保送上大学。她大有发展前途。你是聪明人,我想你会处理好这件事的,我相信你!当然,如果你走上了工作岗位,心中仍然认为w对你最重要,我来给你作媒,怎么样?”
他笑了,我也笑了。
这之后,我特地在班内搞宿舍间篮球对抗赛、书画展,让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中。有空还和他散步、聊天。半个月后,他终于解开了情感上的疙瘩。
我看时机也已经成熟,开了一次“师范生能否谈恋爱”的主题班会,旗帜鲜明地把以前不敢讲不好说的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之前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大量关于导师、烈士、科学家的爱情资料。再加上正确引导,最后达成共识:男女生交往是必要的,但必须要把握好“度”。就这个“度”我们又讨论卜节课。这样从班级舆论上消除了对二人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深刻地教育了其他同学。
已经两年过去了,我们班男女生的关系一直和谐、有序。弗洛伊德说得好,越是禁锢的东西也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社会越来越开放,学校和家庭教育却依旧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特别在早恋问题上,明知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必然要经历这种意识觉醒的过程,却还是视之为禁区。结果呢,当这种禁锢与生物规律发生冲突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生便很容易陷入冲动或焦虑之中,形成生理、心理的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对抗状态。因此,对于学生的早恋现象,不必如临大敌,棍棒夹击。与其采用“严防死守”的办法,不如大胆地说一句:“现在请把爱藏起来,日后老师为你作媒。”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