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竹 王德海
“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关注“三农”问题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三农”问题的复杂性特征,常常使新闻工作者感到诸多困惑。作为媒体报道的终端表现形式,文本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三农”报道的社会效果。在整个制作流程中,“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受众对象的区分以及报道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
一直到最近几年,媒体的大部分“三农”报道仍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次,鲜有能深入挖掘最佳新闻点的。正如有些人大代表指出的,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问题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活动新闻偏多,而反映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的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一些会议式、口号式、长篇式的所谓“三农”报道占据着版面和节目时间,客观上培养了部分受众群体的某些偏见性思维,妨碍了他们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一则良好的文本制作需要新闻工作者积极培育科学、理性的“三农”报道思维,需要立足于“三农”视角审视问题。首先,应该培养“平等”的思维作风。新闻界的“无冕之王”心态常使想保持客观中立的记者、编辑误入歧途。众所周知的“农民工”一词,就是媒体“成就”的结果。在公民社会里,媒体要在民主、法制基础上做好公民思想道德、态度、舆论等正确的、科学的引导工作。这一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平等”的思维方式,只有树立对农民、对农业、对农村的平等观念,才能客观地去报道农民需要什么、农村建设情况怎样等一系列问题的瓶颈所在。
其次,是树立“换位”思考的风格。不同的受众对象的需求不一样,记者必须善于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比如自己是阅读“三农”报道的受众,最想了解某件事的哪些方面,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信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可以较好地把握好受众心理,从而能迅速地对报道思路作出决策。
另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农民”的声音参与进来。我们看到,许多“三农”报道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官员等权威性的讲话,而对于农民的真正心声少有涉及。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同样,在“三农”问题报道时,农民也是最有权发出声音的主体。任何专家、官员的讲话,都只是间接性的意见。让农民参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才能听到主体的真情实感,最终抓住报道主题的根本。
二、“三农”受众对象的区分
一篇“三农”报道写作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篇报道主要是给谁看的。不同的受众对象,对文稿和节目的要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别。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媒体,锁定的受众对象也会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直接构成了“三农”报道受众对象的个性化特征。
按照传统的观点,“三农”新闻报道的受众对象更多的只限于农村人群。随着农产品向市场化过渡、农民的信息意识逐渐增强,“三农”问题报道的受众对象开始有了一定的分界。在农村,农村人口属性已不是先前单一的种植业经济,而是呈现多元化趋向。按照其就业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农业劳动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村知识分子、个体户、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层、农村基层管理者。如今,一部分关心市场的农户已经感受到信息对于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他们会有意识地注意和关心媒体报道,特别是关乎自身利益的报道。而生活在城里的人,在“食品安全”、“环保卫生”等观念的促动下,他们开始把眼光转向关乎自身三餐的农产品信息上,比如农产品物价变化、农产品合格率等。
在这种情况下,“三农”报道的受众外延得到很大的拓宽,它不仅包括在农村生活的受众对象,还包括城市里关注“三农”问题的市民阶层以及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者。正是这一“三农”群体的复杂性特征,提出了“三农”新闻文本制作的分众化、明确化要求。受众的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个性特征。媒体在写作或拍摄“三农”题材时,有必要先确定主要传播对象,区分城市和农村受众的种种异同心理需求,并针对所属受众群体制定出适应性的差异化报道策略。
三、“三农”报道结构的优化
从“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到“三农”受众对象的区分,实际上都是为后期制作作准备。像报道事实材料的取舍、结构如何组织及报道体裁如何选择等。这些具体的报道手法和技巧,是“三农”报道受众不同需求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
首先,“三农”材料的取舍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报道内容本身的信息量及倾向性。同一个“三农”主题,不一样的材料反映了媒体本身的报道倾向,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正负面效果。用什么样的事实材料来表达何种“三农”主题,是编辑、记者在新闻制作时必须慎重处理的。比如,同样是农产品的问题,农民关注的是国家政策实实在在有什么优惠补贴,而城市中的市民关注更多的则是农产品保鲜期、合格率等问题。在报道时,前者必须多补充农民的声音,表达他们的需求,而后者则要体现市民关心的细节问题。在前期的采访中,不管是搜集到的材料比较多或是偏少,都不能仅局限于材料的堆积,而是根据这一报道内容的主张,选取有利于体现报道主题的事实来加以解释说明。
其次,在选取材料的结构组织上,不同的新闻组织报道结构,包括一篇文章的结构或是一个系列报道的结构问题,都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报道效果。“三农”问题报道的复杂,要求能够对所报道的问题有一个全局性、宏观性的把握。这种结构不能有极端倾向,也不能枯燥无味。比如在引题上面,可以以农民说的某句话开头或是以结论性、关键性字眼开始。具体到“三农”问题中的不同方面,应该根据内容和受众对象阅读心理的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报道结构。
另外,在报道体裁的综合运用上,涉及消息、通讯、言论及图片等各种形式,它们是文本的版面语言形式。如何与不同的“三农”报道内容相结合,是关系优化报道结构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报道题材、报道价值,所需要搭配的体裁也不尽相同。充分考虑各体裁的传播优势及“三农”问题的特性,在版面或节目时段上将大大有利于增强受众的关注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