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亮
近年来,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新型的电子化传播媒介不断问世,如高清晰数字电视、宽带网络、无线网络、3G手机、电子广告屏、触摸式电子信息屏等,都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里,成了人们快捷获取各类信息的便利途径。从电子传媒的普及速度和应用范围来看,其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普及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在电子传播媒介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的纸质传媒似乎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传统的纸质传媒期刊为例,我国的期刊大多为月刊,尽管期刊的编辑和排版已实现了“光与电”的转化,但印刷和发行仍是传统的老模式,一个出版周期至少需要45天左右。期刊出版和发行的这种慢节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快节奏产生了明显的差距。近几年来,我国大多数期刊的发行量都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和下滑,这与新型电子传媒的冲击不无关系。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纸质传媒相比,新型的电子传媒具有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传播费用低等优势,而且新电子传媒的传播手段更为丰富,能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实现在线连接,受众与媒体互动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新型的电子传媒已深入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离的新型媒体,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电子媒体的传播技术革新和进步方兴未艾,并以技术换代越来越快、新型电子媒介问世越来越多的趋势,冲击和抢占着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纸质媒体的市场份额,大有彻底取代传统纸质媒体的架势。在这种形势下,有人开始悲观地预测,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媒体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笔者虽不赞同上述悲观论调,但作为一名期刊出版工作者,也深刻感受到了来自新型电子传媒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笔者认为,新型电子传媒虽然拥有诸多优势,但传统纸质媒体也不是毫无长处,就以图书、期刊为例来说,其也有不少长处是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如,传统书刊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不论是浏览或阅读,都可以信手拈来,随时阅读,十分自然和惬意。这种传统的阅读习惯,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是进行电子阅读时难以感受到的。又如,纸质书刊具有成本低、售价便宜、便于携带、阅读方便,不需要阅读设备等长处,相比于不少电子传媒来说,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传统的纸质媒体仍不会消亡,而是会与新兴的电子媒体共同存在,并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使我国的传媒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共同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仍以纸质媒体为主,虽然不少期刊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或光盘版,但多以宣传或收藏为主,尚形不成完整的期刊电子化融合体系,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对接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期刊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来看,传统期刊要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获取生存权和发展权,就不能保守自闭、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在保持自身长处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电子化传播技术采取“拿来主义”,积极主动进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实现期刊电子化的升级换代,为期刊的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前进道路,使期刊走上一条崭新的和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期刊应如何实现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对接,使传统期刊与电子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传媒形式呢?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看得十分清晰、明了,但从期刊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已经可以进行如下的预测和展望:
一、期刊传播网络化。期刊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具有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途径少、周期长、传播面狭窄,无法满足人们快捷、方便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所以,为了增强期刊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传统期刊必须进行传播手段的改革,与新型电子传播技术实现对接,形成新的期刊电子化传播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样,期刊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信息载体优势,还可以使其传播方式落后的情况彻底改观。例如,期刊在完成电子编辑和排版之后,即可利用期刊网站或电子期刊的方式快速出版,读者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进行订阅,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缩短了期刊的信息更新和出版周期。另外,随着多媒体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电子信息屏等电子媒介的普及,人们还可以快捷方便地订阅电视期刊、手机期刊,或通过电子信息屏获取相关的各类期刊信息。这不仅会使期刊的发行渠道快捷化、多样化、便利化,还可使期刊的传播方式更加大众化、生活化,为期刊开拓出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
二、期刊信息集合化。为了适应期刊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期刊应该逐步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目前,我国期刊虽然种类繁多,刊载的信息量巨大,但这些信息却庞杂分散,分布在不同的期刊上,未形成集约化优势,很不方便读者搜寻和检索,造成了极大的信息资源浪费。实现期刊信息资源集合化,就是通过期刊界的行业联合、系统联合等方式(如生活类期刊、医学类期刊等),打造出同类期刊的信息集合平台,将各家期刊拥有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集合,然后再将这些信息按专题化、系列化、集约化的原则,将各类信息组合成不同门类的信息库,并将其网络化,最终形成期刊总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期刊界可与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电子传播技术,向广大受众传播期刊信息,形成新的期刊信息产业。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不仅可将最新的各类期刊信息向受众集合传播,而且可以激活各类期刊历年来所积存的历史性库存资料信息,使这些颇有价值的储存信息从尘封中走出来,为社会和受众服务,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社会效益。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可以使期刊更紧密地与电子传播技术实现对接,更好地发挥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期刊信息集合化的建立,可使期刊与受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成为受众获取各类信息最便利的途径。例如,当某果园发生不明病虫害时,果农可以立即通过手机网络连通有关果木类期刊信息平台,查询有关的病虫害防治信息,进行对照和分析,以诊断是何种病虫害。与此同时,果农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与有关果木专家实现在线连接,直接进行现场咨询。又如,家庭主妇想制作一道名菜,可在家中通过多媒体数字电视系统,登录相关的烹饪期刊信息平台,调出这道名菜制作的视频节目观看,学习名菜的制作方法。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可使期刊电子化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的信息集合功能和传播功能。
三、期刊功能多样化。实现期刊电子化,还可以改变期刊作为平面媒体功能单一的现状。期刊在实现电子化发展的进程中,可充分利用电子传播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将期刊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分解、整合,将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电子信息,如图文、音频、视频或多媒体节目,通过各种电子网络向广大受众发布,以供受众免费或付费点击、订阅、下载,实现期刊信息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和快捷化。例如,喜欢美容的女士,可以通过手机订阅“美容知识小贴士”,这样,用户每天都可收到期刊信息集合平台发来的“美容短信小贴士”或视频小节目,指导该女士进行时令美容,既方便又实用。又如,喜欢音乐的“发烧友”,可以通过家中的数字电视系统向音乐期刊网络订阅“最新流行歌曲”,闲暇时可以随时调出来欣赏。诸如此类的期刊功能的多样化,不仅使期刊保持了自己信息载体的基本属性,又使期刊摆脱了功能单一、信息传播速度迟缓的困境,使期刊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对接,还为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信息产业化途径。
期刊电子化的发展道路十分宽广,还有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期刊工作者去不断探索和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电子传媒技术还会不断问世,这些新技术不仅会使期刊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还会使期刊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期刊工作者只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勇于改革,期刊事业的发展就会永不止步,永立潮头。
(作者单位:妇女生活杂志社)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