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

2009-03-24 04:31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汶川博客新闻报道

刘 嘉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灾,中国媒体立刻行动起来。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的数字媒体互相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作战,使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融合新闻”的特征。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意指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①

2003年,Lori Demo等美国学者在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的论文中,界定了“融合新闻”的五种模式: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和融合。这五种模式都以媒介之间的合作方式为分类标准,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可见,“融合新闻”的产生基于媒介间的合作与互动。

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一方面出于紧急情况下新闻报道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媒介良知的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合作姿态投入新闻报道,催生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的传播模式。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有哪些变化和突破?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人都是信源,人人都是记者——新闻信源和传播者的变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新闻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团体,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形态日趋丰富。如今,普通公民通过手机、博客、播客、BBS等,就可以发布新闻,表达观点。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如2005年初东南亚发生海啸,英国BBS、美国CNN的网站都专门设有栏目发布来自现场普通公民的新闻报道。在汶川地震中,亲身经历这场巨灾的人,用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地震的发生,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现场的恐怖画面,写博客对地震进行了实况转播。这场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经历多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震撼:几乎人人都是记者。

同时,新闻信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据统计,截至2008年5月22日晚上10点,仅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点击量达23.6亿次。这一巨大的信息源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开发利用的对象,如《南方周末》就专门设栏目转载博文。2006年伦敦发生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照片出自普通公民手机自拍而非职业记者。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腾讯安妮日记、赵磊快讯及很多媒体记者“亲历灾区”的前线博客,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方式报道灾区动向,现场感强,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博客、手机已越来越多地由个人化媒介跨入大众化媒介。

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新闻业务整合化

在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而起的困扰。新闻业务整合范围有限,报网联动、台网互动是主要特色。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业务整合有所深入,媒介间的业务整合与媒体对自身传播形式的整合相结合,形成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保证了大灾之后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

如央视、央视网、央视手机电视的业务整合。作为主流传统媒体,中央电视台凭借电视媒体大众覆盖、信息传达权威和中央媒体对专家、资源的整合力强等优势,从2008年5月12日至18日,用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等频道的资源,对抗震救灾进行直播报道,吸引了超过9亿电视观众的关注。同时,央视网推出“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汇集各个电视频道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源以及部分原创,在编辑们精心剪辑制作、整理归类之后,全天候呈现给上亿网民,以最全面的内容、最丰富的视角来直播报道抗灾状况。而开通央视的手机电视业务后,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新华网推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通过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爱心赈灾、向遇难者志哀、为抗震救灾支招等互动栏目,为广大网民提供参与抗震救灾、支援灾后重建、奉献智慧力量的渠道。

数字化、交互性——新闻载体的变化

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结果,就是除了报纸、广播和电视外,电脑、手机、PDA、ipod、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比,数字载体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受制于行业壁垒和体制限制,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真正展开。但即使是媒介小范围乃至无意识的配合,已显示出巨大的传播优势,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力量。实践证明,融合新闻将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注释:

①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1)。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汶川博客新闻报道
云上远眺新汶川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