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留一处自由快乐的心灵空间

2009-03-24 05:30彭兴云彭兴凤
中国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缝隙班规木匠

彭兴云 彭兴凤

在处理“问题学生”时,我们应留一道“缝隙”,适度地给学生思考、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给学生留一处自由快乐的心灵空间。而不宜用“快刀斩乱麻”等方式速战速决,更不能按一个尺度去衡量众多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违纪学生“—刀切”。

前不久,班上两位同桌学生为争“地盘”打起来了,扭作一团,难解难分,以致打伤了劝架的同学,该生找医生治疗,花去十多元药费。这种行为,在学校影响很不好。我一气之下,宣布“班规”:两位打架者立即回去请家长!并强调,家长什么时候来校,学生什么时候上课!

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家长来了,学生却走了——两位家长找到学校,说他们的学生一夜未归,来看学校有没有人?这下麻烦来了。我知道,学生被“处理”之后,既不敢到教室,也未能回家。那么,他们到哪儿去了呢?我们分头到街上、江边、游戏室去找,其中一个走失生被从网吧里找出来,他已在里面泡了十多个小时,还以自己生病为由,向亲戚借了不少钱,打算一直“泡”下去。另一个则不知去向,车站、码头,连江心的打鱼船都问过,仍不见踪影,直到第三天被银行职员发觉——他在一位同学家里住了几天——那位同学属于留守生,家长在外打工。他向同学借钱,同学没有现金,找到家里的存折后,他们一道去取3000元,准备外出“闯世界”,幸好被银行职员发觉并告知学校。

如果说打架在班内影响不好,而学生出走在整个镇上都传开了,影响岂不更大?看来,处理一件简单的学生偶发事件并不那么简单。

在宣布请家长之后,两位同学曾找我谈过,主动认错,要求罚扫地或写作业,所付医药费自己攒钱还,他们不想通知家长,但被我坚决拒绝了。当时在处理这件事情时为什么不给他们一点宽容?为什么要把两个主动认错、认罚的学生死死逼进“班规”?

这件事曾引起我长久的自责与不安。由此看来,教育是一部厚厚的书,还得从头阅读、思考、探索,即使像我这样有着几十年教育生涯的“老班主任”也应该不例外。

有一篇文章讲一位手艺精湛的木匠授徒方式:放手让徒弟们自己去干,而在关键处,他总是说:“注意,要留道缝隙。”原来,木匠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追求的是一种“不太完满的”完满境界,特别是在材料的组接处恰到好处地留一处空间,从而避免“拉裂”或“挤压”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缝隙亦随处可见:用美洁醒目的瓷砖装饰过的漂亮的墙壁,承载火车运行的铁轨的接头,就连非常密闭的高压锅都要留一道缝隙(出气孔),以便在热胀时因压力过大而变形、崩裂,甚至爆炸。

有一个小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成绩优秀,可是有一段时间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母亲。孩子母亲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临睡觉时,母亲对孩子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在河边看日出,被一种从未见过的美陶醉了,看得入了迷,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儿子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我们都想成为那个木匠的徒弟,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师傅:我们更羡慕那个妈妈的孩子,因为他能时常沐浴着阳光般温暖的母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为什么不能学那位善教的师傅、那位对孩子充满爱意的妈妈呢?当时我在处理打架事件时,若给学生留一道“缝隙”,不死死地逼他们请家长,也许能避免将他们的心灵“拉裂”或“挤压”变形;如果当时接受了两位同学的认错和认罚,像那位母亲教育孩子一样与他们真诚地对话,等事情过去以后,让两位学生冷静了再说,也许不会出现事后的诸多麻烦……

留一道缝隙,就是留给学生一个深刻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一处获得智慧、获得真爱的心灵空间。多萝茜·洛·诺尔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我们何不在孩子稚嫩的心灵深处留一处沐浴阳光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刘福才)

猜你喜欢
缝隙班规木匠
My New Year Wishes
老屋
同行是冤家
神奇的班规
空中翱翔
缝隙
同行是冤家
同行是冤家
班规“七问”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