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琴练字,妇唱夫随

2009-03-24 05:30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朱镕基博士生清华

喜欢京剧擅长拉琴

朱镕基1928年10月1日出生。他还未从母亲腹中降生,父亲便已因病过世。10岁时,他母亲又撒手人寰。他从小被三伯父朱学方收养。

三伯父喜欢京剧,会拉京胡,耳濡目染下,朱镕基也成了小戏迷。后来,朱镕基考入长沙一中,正巧教师中也有京剧爱好者,于是朱镕基的京剧瘾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票友老师的训练下,朱镕基不仅唱得有板有眼,而且拉得也有腔有调,在长沙一中时还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

寄宿于学校的朱镕基,常在宿舍和同学们自娱自乐,每逢节假日,只要他在,宿舍里就会传出胡琴声。

少年时的爱好,现在又成了朱镕基老年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个老京剧迷,变得愈老弥坚,拉胡琴已经成为他退休后的一大乐趣。在副总理和总理任上,朱镕基曾比较低调对待自己的京剧爱好,所以很多人基本上都不知道他喜欢京剧,更不知道他拉京胡还有一手。

朱镕基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胡琴拉得蛮有水平,为此朱镕基不时会同这位身边人切磋琴艺,有时还会谦虚地向他学习两招。更幸运的是,朱镕基的夫人劳安也是个京剧爱好者,她过去学过梅派和荀派唱腔。他们夫妇二人在清华读书时,曾先后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现在,当两人兴致都起时,在家来场夫妻京剧会也不是罕见事,夫人吊好嗓子开腔时,朱镕基坐在一旁,用京胡为夫人伴奏,其“妇唱夫随”的情景,煞是其乐融融。

闭门谢客不谈工作

2003年3月,朱镕基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下,当了7年副总理和5年总理的他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离开了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朱镕基任期届满时,海外媒体曾热衷揣测他的去向,有说他可能回清华教书,有说他可能回故乡归根,有说他可能以某种方式尽余热。

至今看来,这些揣测无一正确。告退政治生涯后。他深居简出,低调异常,极少于公众场合露面。

与退休后的朱镕基接触过的人透露,现在的他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称,他的心态也完全回复到平民百姓之状。以前,他当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的时候,屡次自我感慨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太大。现在,他无官一身轻,每天的日子过得自在而松弛。

退休后,朱镕基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他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已不在职的他,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再和他谈工作。

离开总理位置后,朱镕基并不固定在北京居住。他去过上海,去过湖南,也去过广东。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都极力避免与地方官员接触时谈及工作。中国的惯例是,即使退下来的国家领导人来到某地休养,当地领导人亦会进行礼节性拜访。每当这些官位在身的人来访时,快人快语的朱镕基总是开门见山先行表态:不谈工作。

朱镕基在任时,是个公认的“工作狂”。自1951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包括被打入“右派”的监督改造在内,他总共工作了52年。工作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第二生命,不过退休后,他说放下就放下,丝毫不留余地,也足见他的个性。

为求双重保险,他同时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替他把关,婉言谢绝亲朋好友之外的拜访者。

文笔上乘记忆力强

朱镕基在位时,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日的阅读量仍然相当大,除了文件和汇报材料外,还坚持阅读国内报刊、海外报刊、英文原版报刊。那时,海外各个层次的来访者,只要和朱镕基见面交谈过,无不佩服他的知识面和记忆力。现在,虽然他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却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现在他无需再读文件和汇报,可以把更多时间转向兴趣阅读。退休后,他开始有计划地阅读过去想读但没时间读的书籍,文史、哲学、科学、人物,种类繁多。

过去,人们对朱镕基的记忆力和口才有所领教,但对他的文笔水平可能知之甚少。朱镕基在历来重学的湘风熏染下,年轻时文笔就表现出色。他的国文作文和英文作文常常被学校作为范文陈列于玻璃窗中。上大学虽然选择学习工科,但他曾对记者这个行当表现出浓厚兴趣。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参与主办过一份名为《晓露》的校内油印报。他身兼数职,又是采写,又是刻板,又是给读者复信,虽然很辛苦,但乐此不疲。

1999年春节前夕,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前往国务院参事室拜年,见到时为参事室副主任、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吕德润时,高兴地对吕德润说,“你曾经是我的偶像”,并欣然与吕德润合影。

朱镕基曾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出任过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和名誉院长。他的清华教授头衔并非虚挂,他确实带过4位博士生,那4位博士生的名字分别为杨宏儒、陈文、赵平、刘铁民。后来,他调到上海任市长、再调入国务院任副总理,当导师善始善终,坚持把4位博士生指导毕业。

朱镕基的字,写得道劲潇洒。读者不妨看一下他1988年写下的4个字——清正廉明,这年,正是朱镕基60大寿,他特别以这4个字自勉。从这4个字里,人们可看出他的书法功底。他在位时,几乎从不题字。但他并没有把书法丢掉,退休以后,他练习书法的时间多了,字自然越写越苍劲。可人们向他索字时,他仍是颇为吝赐。

清官留名不返故里

朱镕基从小成长于长沙市。1947年,三伯父朱学方做出决定,让朱镕基与自己的儿子朱锦民一同赴上海赶考。朱镕基在上海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果两所大学均考中。最后,朱镕基选择人读清华,当年清华考生的人选率是4%。自入京读大学后,朱镕基再未回过老家。

朱镕基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盼望他回去!他没能成行;退下来后,他老家的干部更盛情力邀,但朱镕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他并非对故乡没有感情,他心中的顾虑仍然存在。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打着他的旗号行事;下来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

朱镕基主持国务院工作时,曾经先后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西安碑林刻录的一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他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希望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注重晚节的朱镕基,至今仍视清名高于一切,所以他很注意防范自己的名声被不当使用,对故乡也同样。

猜你喜欢
朱镕基博士生清华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Notes
迎春佳作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